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 放秧盘、铺底土、播种、覆土……全自动水稻育秧机组前,一个个秧盘,在流水线上欢快地“飞舞”。在熙楠玉米专业农场的育秧大棚里,玄熙楠手脚麻利地操作着机器,整个过程快捷娴熟,俨然是一名水稻育秧的行家里手。

  龙井市开山屯镇船口村,典型的朝鲜族村,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村里大量的耕地只能流转给外村种植。玄熙楠,就出生在船口村。

  2004年,玄熙楠高中毕业后,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了走出乡村。从大连、青岛再到上海,玄熙楠的打工足迹一路向南,接触了各色各样的人,收入渐渐丰厚,人生阅历渐长。

  2008年,在外漂泊多年的玄熙楠决定回家乡发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回家乡发展能好好照顾他们。”回想返乡初衷,玄熙楠答得朴实。

  玄熙楠第一次“转身”,选择在延吉市成立一家做设备贸易的公司。带着几年打工攒下的积蓄和一股拼劲,玄熙楠的贸易公司逐步走向正轨,并实现盈利。此时的玄熙楠可以说是事业小成。

  然而,2014年的春节,玄熙楠看到日渐凋敝的家乡与村墙上随处可见的返乡创业宣传标语,心生感慨。“其实,农村也是创业的新天地。”终于,他再也坐不住了,下决心回到船口村,准备在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上大干一场。这是玄熙楠的第二次“转身”。

  离乡时间太长,原来的乡邻早已变得陌生。乡亲们怀疑、家人反对,但这些都阻挡不了玄熙楠的热情。“他做事很有韧劲,思路清晰,也敢闯敢拼。”朴光日是第一个回乡支持玄熙楠的人,这个儿时玩伴得知昔日好友回家创业的决定,也毅然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乡帮忙。

  “当时我带着全部家底150多万元,回家了解土地流转行情,了解返乡创业的政策。”2014年,玄熙楠利用土地确权改革的契机,以每公顷3500元转包了村里67公顷土地。

  万事知易行难。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种地第一年,玄熙楠没有迎来大丰收,玉米的减产让村里人又对玄熙楠议论纷纷。但是,玄熙楠并没有选择放弃,痛定思痛,他决定向当地的农技推广站“取经”,并在种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补上农技缺乏的短板。

  第二年,玄熙楠注册了熙楠玉米专业农场。“通过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策帮我解决了100万元的资金问题,购买了玉米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农机具。”有经验有技术,也有了资金,玄熙楠的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70公顷,其中旱田100公顷,水田70公顷,并在年底实现了60余万元的盈利。

  经过三年的打拼,农场逐年盈利,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215公顷的玉米和水稻共收入150万元,实现了收入翻番。”为了能带动乡亲致富,玄熙楠还鼓励让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如今已经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增收。

  2016年,玄熙楠当选为村主任,身上的担子重了,未来农场的发展之路在玄熙楠的脑海里也愈加清晰。

  “农场刚起步,种植上已经没有问题,下一步准备往玉米、大豆的加工上发展,现在不都讲三产融合嘛,我们农场也要一步步走产业融合的路子。”从不懂种田的“门外汉”,到懂技术、懂前景的农业达人,玄熙楠的创业之路有艰难,但也正在收获更多的成功果实。

  在船口村村委会门口,玄熙楠指着不远处的一片小山坡告诉记者,2017年,那片山坡将建起蛋鸡场,初步饲养规模6000只,主要供货农贸市场,稳定后再发展电商渠道。

  “过去做的是生意,现在做的是事业。”对于玄熙楠来说,这片土地,何尝不是人生和事业的另一个起点。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