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县展示 >
分享

  成熟的沙漠高粱。 本报记者 乔文汇摄

  在连绵起伏的沙丘边缘,火红的高粱谷穗饱满、迎风摇曳;不远处,一片牧草地和一块蔬菜地也长势喜人,为苍凉的沙漠平添了几分绿意。这里是新疆和田县农业科技园区沙漠土壤化试验基地,坐落在该县英阿瓦提乡。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县看到,将大漠染绿的,不仅有树,还有粮食、牧草和蔬菜。

  “我们在3000亩沙地里种了40多种作物,多数长势良好。”让大漠蔓延生机的,是“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态恢复项目,该项目团队成员谷建义告诉记者,他们栽种的2500亩狼尾草实现了当年获益,收割的干草被一家种羊场全部订购。英阿瓦提乡村民感慨,原来恼人的沙子也能挣钱了。

  因濒临沙漠,和田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平均每月每平方公里降尘逾600吨,纳入治理规划的沙漠面积达28万亩。以往,该县主要以“堵”的方式防沙,种下大量树木,但树木成活率低,导致防沙成本高。如何改变高投入、低成效的状况,开辟一条治沙新路径?

  “沙漠土壤化”快速生态恢复项目在内蒙古乌兰布和试验成功后,科研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考察,他们与和田县有关部门一拍即合,开始在该县建设试验基地,并于去年7月播种200亩作物进行小试,初获成功。

  “这个项目是使沙子具有土壤的力学特性,进而具有存储水分、养分、空气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成为植物生长的载体。”项目团队负责人、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介绍,2016年在乌兰布和的25亩沙漠地进行试验,第二年扩展至4000亩,成功收获高粱、西瓜、茄子、荞麦等作物,试验地还成为青蛙、野兔等小动物的栖息地。

  在和田县的试验结果显示,沙土改良后,特别适合种牧草,而且灌溉量明显低于当地灌溉定额。和田县委常委、副县长陈立峰表示,他们计划明年把示范基地面积扩大到2万亩,后年扩大到10万亩。

  “‘点沙成土’,实现了从‘堵’沙到用沙的转变。在经过环境评估和水资源评估且可开发的沙漠区域实施‘沙漠土壤化’改造,我们会慢慢为沙漠织上绿装。”易志坚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乔文汇)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