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生态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草原严重超载,草原生态不断恶化,传统畜牧业已难以为继。针对严峻形势,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经济发展矛盾,青海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2008年作出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大决策。近十年来,从当年试点草地生态畜牧业到如今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青海紧紧围绕绿色发展,立足生态优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与草原牧区实际有机结合,破解体制机制难题,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实现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绿色崛起。

  核心:人与资源重新配置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牧民积极性,青海草地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牧业人口不断增加,在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下,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最严重时期中度以上退化草原达3亿多亩,牧区人均拥有草场面积从2158亩锐减至635亩。草原的承载到了极限,靠数量扩张获取效益的路走到了尽头。

  青海省农牧厅厅长王玉虎说:“要解决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的矛盾,就必须先解决人草畜的矛盾。人与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解决人草畜的矛盾的有效路径,关键要实现‘以草定畜’和‘转人转畜’,草地生态畜牧业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不仅促进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还有效地提高了劳动力组织化程度。”

  人与资源重新配置必须打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必须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依托,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通过股份合作,让草原、牲畜、人力等生产要素都能按照市场价格合理量化,管理、技术、资金等现代农业要素都有发挥作用的平台,这样农牧民加入合作社心里才有底,合作社持续规范运行才有基础。

  2014年6月,农业部在青海设立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资金、政策、技术支持进一步加码,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迈入新阶段。如今,青海省全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入社牧户达到11.5万户,入社率达72.5%;整合牲畜1015万头只,牲畜集约率达67.8%;流转草场2.56亿亩,草场集约率达到66.9%,实现解放转移劳动力超过两万人。

  动力:资源量化股份合作

  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3年来,青海牢牢牵住股份合作社建设这一“牛鼻子”不放松,集中打造出一批股份改造到位、内生动力强劲、经营组织有方、群众持续增收的典型,形成了以草地牛羊入股、牲畜分类组群、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收益按股分红为内涵的股份制合作社建设经验。

  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处长王会林告诉记者,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股份制合作社最能将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也最能将牧民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起来。股份制合作社是创新组织经营方式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全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推进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主要包括以牲畜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等一系列内容。黄南州泽库县拉格日合作社率先探索,采取以现金、实物的方式入股,500元计一股,牲畜、草场等实物评估折现后入股,合作社与牧民群众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合作社理事长俄多说:“股份制改造的好处只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才最具说服力。”

  从2014年开始,青海加大了对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股份制改造的力度,遴选出了100个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目前,67个合作社已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农牧民的生产资料量化为股份,资金变为股金,分散游牧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变成了合作社股东。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经营组织方式完成蜕变。

  成效:牧民增收生态改善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究竟如何?最终还要看牧民群众能否持续增收,生态环境能否持续改善。这一场近十年的“艰苦创业式”的探索与实践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马清德说,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并通过土地租金、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劳务工资等多种形式直接增加了牧民收入;另一方面,牧区劳动力的优化整合,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传统畜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生产,拓宽了收入渠道。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青海省牧区六州农牧民人均收入达8519元,同比增加747元,增长9.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0个试点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10362元,比牧区六州农牧民平均收入高1832元,高出21.63%。

  目前,青海省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65%以上均开办有不同规模的特色畜产品、民族工艺品加工等产业。据相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100个股份制改造试点社一二三产业收入比例达到52.35∶20.98∶26.67,二三产业收入占据半壁江山。农牧民稳定增收的机制基本确立。

  随着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青海天然草场的压力得到极大缓解,草原生态明显恢复。近5年来,拉格日村草场草产量提高10.5%,植被盖度从60%提高到80%,鼠害有效洞口降至原来的1/3,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了2.02个羊单位;海北州祁连县沙龙滩黑土滩植被盖度到2016年提高70%,鲜草产量从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以上。

  如今的青海草原,处处生机,充满活力。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追求明朗起来。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