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地方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精准发力最关键。在澄城县脱贫攻坚主战场,产业扶贫正在精准发力。面对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市场,集体经济薄弱等等困局,澄城县探索出一系列灵活可行的方法,将贫困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加速全县“人脱贫、县摘帽”步伐。

  澄城县韦庄镇东白龙村流转土地285亩,2017年9月动工新建温室冬枣扶贫产业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园区+贫困户”的模式,采取产业脱贫引导资金入股,股金分红的形式,吸纳40户贫困户发展温室冬枣产业,每户年分红1000元以上;产生效益后,贫困户除打工收入外,每户年享受扶贫产业园2000元的收入分红。该扶贫产业园建成后,村集体收入将超过150万元。

  2017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提出“扶贫产业园,村村全覆盖”的思路,通过产业园建设,走活“三步棋”,即:产业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为集体经济壮大搭好台子,铺好底子;为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发挥搭建平台,培育载体,实现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达标脱贫摘帽。

  日前,记者来到冯原镇黎光村扶贫产业园采访。提起村里的脱贫产业园,该村二组贫困户刘福元难掩喜悦。他指着成片的树苗告诉记者,整个产业园占地200亩,栽的是从外地引进的高质量自根砧苹果,今年村上还发展林下经济,在产业园新栽苹果树行间全部套种红薯,加工成粉条,由合作社进行销售。不仅如此,村里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采用“带动式”产业扶贫新模式,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入园务工收入等三项收入。

  刘福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贫困户以每亩400元的租金出租土地,每天进园打工还有100元劳务费,且年底还参加了村上的‘244’比例分红,产业园收入村集体占2成,贫困户占4成、新型经营主体占4成。”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澄城的纯手工红薯粉条价格很好,粉条经过合作社包装,每斤卖到10元钱,一亩红薯毛收入能达到5000多元,除过各种投入,每亩净落两三千元,到时候,我们贫困户能拿4成。现在看着是没地了,没农活了,但是这样算下来比我种地收入还高。将来,苹果树长起来了,咱的收入会更高。”如今,刘福元每天起早贪黑劳作,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实现增产增收,确保年底分红。

  庄头镇雷家洼村金银花扶贫产业园,去冬今春共栽植金银花300亩,按照每户贫困户一亩金银花的标准,雷家洼村44户贫困户做到了全覆盖。同时,还覆盖了临近的堡城村52户贫困户、袁家河村44户贫困户。记者看到金银花苗行列整齐,成活率很高,几十名群众正在地里套种丹参。村支书焦宏民告诉记者:“300亩金银花两年后进入盛花期,根据现在的市场行情,保守估计,每亩年收入3000元以上,产业园今年套种100亩丹参,50亩大葱,100亩花生,每亩丹参能出二、三百斤参,回收价每斤14元,除去投资,每亩净收入一两千元;大葱每亩产6000斤鲜葱,按往年行情,能收入3000多元;花生每亩收入2000多元,这样就做到长短效产业结合。现在扶贫产业园建起来,连片种植金银花,产业升级了,每年都有收入。现在,县上给产业园配套了节水灌溉,生产有了保证,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大家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该县把技术帮扶作为产业脱贫的关键环节,强化靠前服务、靠近实训,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该县建立了产业脱贫技术帮扶“110”指挥中心,成立10支小分队,包抓指导10个镇(办);吸纳农业技术专家、新型经营主体、职业农民3种技术人才;组建种植、养殖、设施、林果综合4支服务团队;配备5辆技术服务直通车;抽调400名产业脱贫服务“小红帽”。依托“110”平台统一调度,通过热线电话、上门入户等方式,24小时全天候解决贫困户技术难题,实现传统技术培训向现场技术帮扶的根本性转变,有效打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8年,澄城县以整县脱贫摘帽和农业产业全面升级为总目标,聚焦贫困户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在“一村一园的基础上,选择2~3个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村多园“的模式,发展2~3个扶贫产业园。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联合发展千亩以上集中连片产业园,做大规模,做强产业,达到优势特色产业覆盖100%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扶贫产业园146个,总面积30399亩,联结贫困户10071户34665人,基本做到了村村都有产业园。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