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地方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镇安县是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全县有96个贫困村6.18万贫困人口,“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有易地扶贫搬迁对象8139户27681人,户数与人数分别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0%和45%。经过几年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镇安县已成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三精”政策(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的一个样板,“先业后搬”模式受到上级肯定。

  新房子开启幸福新生活

  今年5月搬入新房后,镇安县云盖寺镇花园社区村民陈兴梅把自己多年外出打工用的、破旧不堪的大红色旅行包扔进了垃圾桶:“不走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终于可以好好陪伴孩子了。”陈兴梅说。这样的生活,陈兴梅以前在梦里也曾有过,如今已实现了。

  在前往云盖寺花园社区的公路两旁,昔日的大山深处常见的土坯瓦房,如今已变成美丽的生态移民新村。社区里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凉亭里的石凳上坐着几位老人拉着家常,不时笑声朗朗。

  贫困户陈长友的家在一楼,他向记者讲述了从大山深处搬进新家过上新生活的故事:“现在可好了,我们住上了窗户敞亮的房间,配建了卫生间,接了自来水,就连灯泡也换成了日光灯,娃娃学习都起劲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像陈长友一样,镇安县共有8319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告别了过去恶劣的生活环境,住上了敞亮的新房,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因人施策拓宽脱贫新门路

  丢下了手中的农活,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对刚搬出大山的贫困户们真有点不知所措。镇安县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将搬迁户分为传统农民型、社区工人型、三产服务型、外出务工型、兜底保障型5个类型,助推搬迁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对有农业产业意愿、离不开土地的2158户搬迁群众,实行山林土地优先流转,让搬迁群众得到租金的同时,还可继续在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形成多渠道增收路子。同时,为每户搬迁群众配股5万元,仅分红一项年增收4000元。”镇安县移民搬迁公司董事长乐席兵介绍说,家家户户情况都不一样,有人愿意打工,有人愿意务农。因人施策、分类帮扶,搭建各类就业平台,才能真正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木田科技镇安有限公司是镇安县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是老百姓口中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扶贫工厂之一。企业负责人王春鹏告诉记者,来这里上班的都是搬迁群众,贫困户能占一半以上。进门换鞋套、整齐的手机存放盒、专门的茶水间……在这家工厂里,没有人员嘈杂的喧嚣,整个车间环境整洁安静。“我培训了3个月,主要在显微镜下观察产品的外观有无缺陷。每个月收入2000多元。”云盖寺镇黑窑沟村村民张邦琴说。

  记者了解到,依托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及电子加工业,镇安县为每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至少规划建设一个社区工厂或扶贫车间,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全覆盖,帮助2100余户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除此以外,对有一定服务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搬迁群众,通过奖励激励、资金扶持等办法,鼓励开办农家乐,共有900多户搬迁群众从事三产服务,增加了家庭收入。对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素质好、有意愿外出打工的搬迁群众,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使2300多户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对663户705人特困供养户,采取移民搬迁政策建房,由民政部门兜底保障,解决生计问题。对特困低保户,实行“一院两制”,落实交钥匙工程。对失能特困搬迁户,通过脱贫政策叠加,帮助他们尽快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新环境孕育新希望

  房子住上了,生计问题也解决了。但是,搬迁贫困群众过去吃菜自己种,如今住进楼房吃菜怎么办?粮食和农具往哪里放?红白喜事在哪里办?住进楼房里,百年之后人往哪里葬?搬迁小区在哪里购物?这一系列问题,关系到搬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镇安县探索建设“五小社区”,即在10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创造条件,逐步配套小菜园子、小生活用房、小型红白理事会、小爱心超市、小型公益型公墓,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生活的每个角落。县上还持续开展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建设,成立老年协会和社区小戏班,经常性开展文娱活动,送法律进社区,让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稳步提升。

  新房子、新产业、新生活。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镇安百姓尝到了生活的甜头。如今,徜徉在镇安县广袤的山乡,一座座别具风格的安置新房,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扶贫产业园,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已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