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 > 解读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在农村人的眼里,六七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工作,是乡村各供销社的营业员,粮所的工作人员,还有穿着绿色制服,骑着自行车的邮递员和电影放映员等“公家”人员。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农村人都在土地上劳作,能够吃公家饭的人很少,老农民经常接触到的“公家人”应该首先是供销社的营业员。

  因为物资贫乏,老百姓的收入很有限,做为城乡物资流通唯一部门的供销社就特别吃香。大人们能通过供销社的熟人买到紧缺物资,如白糖、食盐、食用碱面和点灯用的煤油等,或者买到减价的“次品布”,那就是天大的本事。而在我们小孩的眼里,那些漂亮的营业员阿姨们,不说能吃多少商店的美食了,仅天天能够闻到那些诱人的美味就是一种享受。还有在书店工作的营业员,能够随时不花钱看各种各样的书籍,特别是我们孩子们最喜爱的连环画,他们可以任意取着看,这就能把我们小孩羡慕死。因而,我们感觉那时候的供销社营业员特别的牛。

  第二种就是粮所的管理员。

  那个时候,粮食紧缺,填不饱肚子,生产队种的粮食,大部分被送进粮所的仓库去了。在我们的印象里,粮所的工作人员特牛,在交公粮的季节,他们特别有权力,谁也不敢得最罪人家,每一个交公粮的的社员都得小心翼翼地陪着笑脸和人家说话。在家里口粮不足饿着肚子的社员眼里,守着满满粮食仓库的粮管员,他们的工作确实令人羡慕。

  第三种是乡村邮递员。

  那个年代,农村人见到的吃着公家粮,又穿着公家制服,还能够骑公家自行车的人,恐怕仅仅是邮电局的邮递员了。

  而在我们孩子的眼里,邮递员叔叔,不仅可以有崭新的自行车骑,而且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报纸和书刊。

  第四种,电影放映员。

  在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象物质生活一样缺乏,公社的放映员按照上边的规定,每个月要在每个大队(现在的村)放映两场电影,一场两部片子。当时的农民,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孩,对每个月那两场电影的期盼,不亚于现在的人对春晚的期盼。电影队特别受农村农民的欢迎,放映员到哪个村都是贵宾待遇。

  后来,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行业逐渐衰弱,失去了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到了现在,提起这几个行业,恐怕只能看到他们曾经拥有的建筑和设施,那些曾经很受人羡慕的工作人员,后来大部分都改行单干或者转业为农了。虽然邮电系统转型成功,依托他们原有的网点转做储蓄,现在发展成邮政银行了,但也不可能和那个时代令人刮目相看的工作相提并论了。

责任编辑: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