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 > 新农人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 近年来,家住三原县新兴镇南社村的高级职业农民郝卫栓,凭着精湛的“技艺”,不仅将自己的果园建成了高标准示范园,而且足迹遍布县内新兴、陵前、马额等镇和临近耀州、富平等县,指导群众发展苹果产业走上了致富路,“润物细无声”,他的名字也像苹果一样红遍了十里八乡。

  郝卫栓从事果业生产,源于党的好政策。1991年高中毕业后,他原本也想到外面闯一闯、看一看,但回到村里听说,政府鼓励栽果树,并发放贷款支持,他几乎不加考虑就打消了外出的念头:政府提倡栽果树,肯定差不了!征得家人同意后,郝卫栓就把7亩承包地全都栽上了树苗子,从此他与苹果结下了不解之缘。

  肯动脑筋的郝卫栓,自树苗栽到地里,就加紧了“内功”的修炼,因为他知道不懂技术肯定种不出好苹果。于是,他买来了书籍进行自学,还整天泡在果园里,不是抹芽修剪,就是施肥灌水,在他精心照料下,果树生长健壮,花繁叶茂,但年收入却总是不尽人意,总结原因,主要是技术不过关、操作不到位,致使果子品相差,果形小、着色不均匀。

  2000年,当获知县农广校将要在村里举办果树培训班的消息,郝卫栓第一时间就去报了名。通过系列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善于思索的郝卫栓不仅学会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等系列技术,还掌握了施肥灌水和病虫害综合防治要点。从此以后,他作务的苹果得到了市场认可,卖到了上海、广州、深圳等地,7亩地的果园年收入接近10万元。

  尝到“甜头”的郝卫栓,更加痴迷于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又于2010年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绿色果园培训班和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果树班的培训学习,期间他又拜三秦网富平科农公司的刘永祀、刘全保、张文和为师,具体学习了果树立杆型管理、开心型修剪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几次系统化的培训、实践,再次提升了他的技能水平,生产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绿色、无公害”成了他新的追求, 2014年他的2.1亩红富士卖过了9万元,在全县“摇了铃”,引得周边乃至临近县区的果农纷纷上门讨教,为此他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但也从未推辞过,“能找我帮忙指点,说明大家相信我!”

  郝卫栓生性朴实,为了报答乡亲们曾经对他的帮助,已年近50的他,仍然踌躇满志,于今年年初牵头成立了“三原县丰原红果蔬专业合作社”,决心用他26年实践总结的经验和掌握的全套技术,指导大家发展优质生产,以合作社为纽带,大家抱团闯市场,让乡亲们依靠科技发展苹果产业过上富裕生活。

  为了便于果农学习、交流经验,郝卫栓建了一个“优质苹果技术交流群”,果农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发到群里,大家相互切磋,拿出最佳方案,及时解决问题。也可直接打电话给郝卫栓,总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不仅如此,郝卫栓还常常自费聘请科研院所的专家,来村上举办培训班,向果农传授最新技术,使大家的生产始终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有些技术问题,只有到果园现场,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才能帮助解决。”为了提高指导效果,郝卫栓总是不停地给自己“找”麻烦。新兴镇和平村雷新迎的果园,树形散乱、枝叶重叠,结的果子品相差,年年卖果难,郝卫栓知道消息后,多次上门指导他进行修剪、拉枝、开展配方施肥管理,第二年3亩地果子就卖了5万多元;耀州区小坵镇席新良果园的果子个小、着色不匀,始终卖不上好价钱,在郝卫栓多次“手把手”指导下,进行了大改型,增施了有机肥和微量元素,从第三年开始,他的果子常被客商提前预购一空。郝卫栓对谁都是热心肠,只要有需要,无论远近,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他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路,赶去帮助解决问题,富平县退休职工张萍夫妇,于2015年创办富平县古耕家庭农场,建起了占地110亩的标准化苹果园,通过朋友认识了郝卫栓,从此他们就有了不花钱的技术老师,经常得到他的上门指导。“作为一名职业农民,能为大家提供服务,共同发展壮大果业,也是我的职责所在!”郝卫栓高兴地告诉我们。

  目前,郝卫栓自有果园20亩,年收入20多万元;他任理事长的合作社发展社员278户,面积接近500亩,推广标准化管理,商品率大都在90%左右。筹建的有机肥加工厂也即将开工建设。加工厂将以废弃的果树枝叶作原料,经粉碎发酵后制成营养丰富的有机肥,用来培肥果树,郝卫栓说:“这样可减少化肥用量、改善果实品质,也是变废为宝、保护环境的好途径!”

责任编辑: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