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县展示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2015年的春天,一场改革的春风,将全省第一个以资源性资产作为改革重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榆阳区赵家峁村推到了世人面前,资源变股权、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赵家峁的改革开启了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先河。改革无穷期,探索未止步。2017年,榆林又迅速在全市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出《在全市推广学习赵家峁经验》的通知,推进贫困村实现“三变”改革,盘活农村沉睡的资源,由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发展,刮起了一场农村“三变”改革的风暴。

  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赵家峁经验”为榆林找到一剂良方

  改革前,赵家峁村是传统农业落后、农民收入少、贫困程度深的纯农业村。在推行改革的短短三年时间,该村集体资产已逾千万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人均达到11200元,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绺绺田”变成大块地、整装田,全村高产田面积增加1300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火了;建设新农村,赵家峁人人有事干,人人干劲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这得益于赵家峁率先实现农村改革的成功探索。“如果没有推行改革,赵家峁村可能仍是落后村。如果没有‘三变’改革,很多贫困村可能至今无法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市农业局局长李怀珠认为,赵家峁为榆林找到一剂良方——“三变”改革不仅能治好榆林的“贫困顽疾”,确保扶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还将成为解决发展难题、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我市GDP总量跃居全省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省第三,但城乡发展严重失衡。

  有这样一些数据:榆林贫困人口有22.9万人,贫困基数大。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8家,农村个体经济发展比较活跃,但至2016年底,所有行政村没有一个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榆林农村集体拥有十分庞大的资源,各类账面资产26.5亿元,平均每村89万元。可是,全市集体经济“零收益”的村1903个,占村庄总数的64%。贫困村庄逐步陷入村庄“空壳”、集体“空心”、民居“空巢”的发展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贫困村赵家峁的改革意义非凡。省委领导曾到赵家峁深入调研,给予充分肯定,提出要求:全省认真学习“赵家峁经验”,榆林要全面推广,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以“三变”改革实现长足发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专家认为,“赵家峁经验”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探索出了新路子,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赵家峁经验”发端于榆林本土,来源于基层群众,迅速成为榆林市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成为榆林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之一。

  顶层设计超前谋划

  ——榆林迈入全省农村改革第一方阵

  “第一次筹措股金是为了建大棚,因为不懂政策就向上级党委部门请教。没想到,政府大力支持,鼓励我们大胆创新,破解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这样一步步有了赵家峁的今天。”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张春平回顾改革,感慨地说,“赵家峁经验”是党委政府顶层设计超前,尊重基层群众首创,以上率下共同推进的智慧结晶。

  如今在榆林,改革到哪里,政策触角就深入到哪里,资金就流向哪里。2017年7月,市委、市政府发出《在全市学习推广赵家峁经验》的通知,各县市区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抓试点,出台配套文件和政策。榆阳区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该区出台配套政策,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用于改革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培育等,目前全区90%的村完成清产核资。横山区作为2017年的脱贫摘帽县,全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10个贫困村全部完成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登记并挂牌。神木市从每个部门经费中抽取10%,总计1.264亿元,发放给乡镇、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府谷县安排产权改革专项经费230万元。

  同年11月,我市出台《开展“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意见》,以全市8个国定贫困县972个贫困村为主,启动“三变”改革“百村试点千村推进”工程,逐步实现“三变”改革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我市形成“五级书记”抓“三变”的组织领导机制,保障改革稳步推进。市委书记戴征社前往贫困程度较深的南部六县实地调研,多次号召积极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解决农村发展动力问题。主管农业的副市长马秀岚要求,将“三变”改革作为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来抓,加大资金投入。

  榆林拿出“真金白银”,强化政策扶持,对涉农资金整合,引导注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启动股金。对“百村试点”改革村每村扶持30万元,用于产权制度改革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县级财政也按照“集体经济年增长多少补多少”的原则,重点补助一批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奖励一批集体经济收益明显增长村。同时,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开辟集体资产抵押担保信贷“绿色通道”。赵家峁燃起的改革星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榆林的改革路径和举措受到省农业厅的肯定,被定位为:迈入了全省农村改革的第一方阵。

  创新模式典型推动

  ——“三变”改革由点扩面

  2017年,赵家峁村累计接待省内外考察团400多个2.6万多人次,是榆林农村改革中最耀眼的“明星”。而这样的明星村在榆林不断涌现。在推进“三变”改革的过程中,我市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因村施改、一村一策”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基层改革的积极性和农民首创精神,涌现出一大批“体制带动、产业拉动、组织推动”的“三变”改革新模式。

  在榆阳区,“一户一田制”模式在适合机械化的北部风沙草滩区率先开展,土地资源得到整合,农户生产经营耕地由原来的几块变成现在的一块,面积由每块几亩变成现在的十几亩甚至几十亩,增加了土地面积,形成了集中连片生产经营格局,农业的机械化效益和集约化效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神木市中鸡镇纳林采当村,村企联合经济合作社将五荒地整合复垦,与省市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合作建立种植养殖基地,产业丰富起来,农民不用再外出打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连乡村旅游都搞得如火如荼,农民的收益渠道越来越广。

  不仅是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受益,工业反哺农业在府谷县火热开展。该县三道沟村煤炭资源丰富,多年来,重工轻农思想逐渐凸显出新的社会问题,大批土地闲置撂荒。目前,该村已探索形成“村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现代农场+农户”的发展新模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蔬菜大棚、果园、“员工幸福农场”,成为当地工业企业的产供销基地,一二三产协调联动,融合发展,为以工业为主的乡镇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和参考的路径。

  在深度贫困的吴堡县深砭墕村,人们采取园区带动模式,将86户农户的土地折股量化,在丰润现代农业园区的指导下集中发展山地苹果产业,统一管护和销售,使期盼发展苹果产业的农户没有后顾之忧,贫困户有了长远的收入。还有“天下红枣第一村”佳县泥河沟村创造的休闲旅游带动模式,村集体合作社统一管理千年枣园,利用文化遗产优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10万人左右,农民连连赞叹:“没想到,萧条的村庄如今能这么红火。”

  从南到北,全面覆盖,榆林各县市区将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与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农田基建、休闲旅游观光、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创造出一批典型经验,破解了一批改革难题,制定了一批配套政策,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三变”改革变出了农民收益增加,变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变出了农村生产力解放。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