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区县展示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继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商洛脱贫攻坚快报》刊发、召开现场会推广镇安县“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经验、镇安县委主要领导在全省新时代追赶超越暨脱贫攻坚半年工作点评会汇报交流、省脱贫攻坚指挥部派员专题调研之后,8月30日,陕西省脱贫攻坚指挥部下发《关于推广镇安县“户分三类、精准帮扶”脱贫攻坚工作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省各地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学习借鉴。

  《通知》指出,镇安县探索形成了“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通知》认为,镇安县的创新做法,找到了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需求点、主攻点、发力点,本质上体现了精准要义、措施上体现了细化实化、推进上体现了有力有序、工作上体现了责任担当,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户分三类精细管理 到户到人精准帮扶

  ——镇安县“户分三类、精准帮扶”

  工作实践与探索

  镇安县地处商洛市西南、位于秦岭南麓,“九山半水半分田”“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是当地的真实写照,立地条件差、贫困人口多,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7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1.6万户、4.7万人,贫困发生率19.1%。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如期实现全县整体脱贫摘帽目标,是摆在镇安县各级干部群众面前的突出难题。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他们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实化致贫原因、政策兑现、责任落实、脱贫时序,分类施策,总结形成了“户分三类、精准帮扶”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实现了帮扶措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目。

  一、完善信息,夯实基础。摸清贫困底子、完善基础信息,是实施“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前提。镇安县在现有贫困户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逐户逐人对贫困户基本信息进行了再核实、再补正。一是全面摸底,确保数据实、不缺项。由县级干部带队,组织“四支队伍”,以村为单位,结合动态调整,对贫困户的家庭人口、身体状况、致贫原因、发展潜能、政策落实、帮扶措施、脱贫达标等情况,逐项核准补全,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严格清退,确保对象准、不错纳。对排查出的错评户,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予以“清退”,并在信息系统中标注为“稳定脱贫不享受政策”。去年年底和今年上半年,镇安县分两批共标注清退贫困户563户。三是据实识别,确保覆盖全、不漏户。逐村排查符合贫困条件而未纳入贫困户的遗漏户,或因家庭出现意外致贫、返贫户,及时发现、及时纳入,不留死角、不漏一户,做到应纳尽纳。全县共新纳贫困户62户。特别是对生活困难的老年贫困户,分三种情况进行合理界定。一种是,对子女都不是贫困户,收入稳定、生活条件较好,因不尽赡养义务而造成老人生活困难的,没有纳入的一律不纳入,已经纳入的按清退处理。同时,组织“四支队伍”逐户上门教育引导,或由司法部门强制子女依法履行赡养义务,签订赡养协议,提供赡养费用,保障老人基本生活。一种是,对子女虽然都不是贫困户,但实际生活也比较困难,识别前老人已分户独居的,由帮扶干部采集5户以上群众证言,村两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审定,再由村民代表会进行公开评议,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局备案,确定为“备案老年贫困户”,予以保留认定。全县共认定728户1128人。另一种是,在已确定的备案老年贫困户中,对因婚嫁、外出务工等原因,子女失联2年以上,老人实际无依无靠的,够条件的直接纳入兜底低保户,不够条件的按一般贫困户重点帮扶、正常退出;对子女能够取得联系的,在落实帮扶措施的同时,逐户签订赡养协议,确保稳定脱贫。全县共签订赡养协议636份。

  二、系统研判,据实分类。按什么标准划分、划分成什么类型,是实施“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关键。镇安县重点依据贫困户家庭成员的劳动力状况,结合致贫原因、发展潜能、变化趋势等,明确具体标准,集中系统研判,把贫困户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户。把家庭成员身体基本健康、劳动力相对充足、有稳定脱贫产业的贫困户确定为有劳动能力户,然后再对照户脱贫的五条标准,把已经达标的确定为放心户,一项以上没有达标的确定为缺项户。全县共确定有劳动能力户7914户,占贫困户总户数的48.2%,其中放心户5406户、缺项户2508户。第二类是弱劳动能力户。把家庭成员因病因残劳动力弱、劳动力相对偏少、收入不稳定的贫困户确定为弱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弱劳动能力户中,经过帮扶当年可以达标脱贫的确定为可脱户,不能脱贫的确定为沉底户。全县共确定弱劳动能力户3826户,占贫困户总户数的23.3%,其中可脱户3215户、沉底户611户。第三类是无劳动能力户。把家庭成员全部因病、因残、因年龄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定为无劳动能力户,然后再把无劳动能力户中,达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特困供养户,不够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确定为兜底低保户。全县共确定无劳动能力户4691户,占贫困户总户数的28.5%,其中特困供养户3490户、兜底低保户1201户。

  三、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是实施“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目的。镇安县根据贫困户划分的三种类型,在逐户找准找全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对照脱贫退出标准,按照缺啥补啥、需啥帮啥的原则,依据致贫原因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产业帮扶。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为每个有能户都帮助规划了两个以上的长短产业,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一定的奖补。全县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63亿元,集中流转土地、建设产业基地7.1万亩,建设扶贫工厂(车间)208个。其中,对放心户,重点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促其稳定脱贫;对缺项户,列出缺项清单,重点落实补短措施,明确完成时限,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按期脱贫。比如对安全住房不达标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予以保障,确保按期入住;对安全饮水不达标的,通过新建和改建供水设施,确保有水吃且水质达标;对电力不达标的,通过新架杆线和农网改造,确保户户通电等等。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就业帮扶。主要落实到人帮扶措施,对有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人口,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就近就地安置公益岗位,或安排到扶贫工厂(车间)稳定就业,或组织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吸纳就业。全县共设立公益岗位979个,扶贫工厂(车间)安排贫困户就业2900余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吸纳就业4200余人。对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人口,改进帮扶方式,采取多种方式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其中,对可脱户,重点用足用好各项扶贫政策,逐人制定帮扶措施,倾尽全力、穷尽办法帮其脱贫。比如,家庭成员有疾病的,逐人落实健康扶贫四重保障和“医生+患者”签约服务;家庭成员有残疾的,逐人落实残疾人补助和就业创业政策;家庭成员有学生的,逐人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救助、捐助政策等等。对沉底户,制定年度帮扶计划,依据家庭情况明确脱贫时限,重点通过持续帮扶、逐年实现脱贫。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实施政策帮扶。除不折不扣落实兜底政策外,主要解决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兜底低保户的安全饮水、安全住房和生活用电,确保其按期达标脱贫。其中,对特困供养户,重点是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进行集中或分散供养,实现政策脱贫;对兜底低保户,重点落实A类低保,补齐缺项短板,实现兜底脱贫。

  镇安县通过实施“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初步取得了三方面成效。一是找准了帮扶工作的需求点。有效解决了过去帮扶工作存在的致贫原因研判不准、帮扶措施制定不实,“打乱仗” “搞应付”等问题,找准了“病因”,开准了“药方”,做到了精准把脉、因需施策,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二是找准了帮扶工作的主攻点。有效解决了过去帮扶工作存在的主次不分、难易不清,“一刀切”“一般粗”等问题,找准了坚中之坚,明确了主攻方向,做到了紧盯靶心、聚焦难点,握紧拳头、精准发力。三是找准了帮扶工作的发力点。有效解决了过去帮扶工作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精细度不高等问题,找准了“缺项”,列出了“短板”,做到了一户一法、缺啥补啥,精准滴灌、精准施策。近期,经省市核查、评估,截止7月底,镇安县拟退出村、户绝大多数已达到脱贫标准,全县上下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良好氛围,干群关系和谐融洽,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农村面貌显著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有望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

  镇安县“户分三类、精准帮扶”的做法,为其他贫困县尤其是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创造了经验、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用好数据是基础。镇安县依托扶贫信息系统,结合“两完善”工作,对原有数据信息进行细化、拓展、完善、补正,夯实了扶贫基础信息。特别值得借鉴的是,他们强化数据分析运用,有力推进了数据信息与帮扶措施、群众愿望与帮扶计划、脱贫需求与帮扶重点相衔接,为“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这项工作不但没有加重基层工作负担,避免了后期重复劳动,而且提高了工作的操作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据实分类是核心。镇安县严格把握政策规定,科学制定分类标准,合理阐释指标涵义,一把尺子量到底,促进了政策对标和工作落实。他们结合当地实际,依照贫困户的劳动力状况和家庭实际情况,据实研判,整体把握,将贫困户分为三类六档,真正做到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精细分类,真实反映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和难易程度,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这种办法,非常有利于做到谋得实、干得实、落得实,确保靶心不变、焦点不散、有力有效。

  (三)精准施策是关键。镇安县在科学分类基础上,逐户找准找全致贫原因,逐条逐项落实帮扶措施,对症下药、因病施治,真正做到了帮在根上、扶在点上。他们采取“体检”“会诊”的办法,全面找出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短板,逐一对接帮扶项目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清、措施清、责任清,确保每一项致贫原因都有一项以上帮扶措施。脱贫攻坚关键在“精准”二字,落实精准方略需要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镇安县在这方面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样板。

  (四)完善机制是支撑。镇安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建立了系统研判、帮扶对接、责任落实、脱贫退出四大机制,确保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在具体推进中,由包镇县级干部牵头,组织“四支队伍”“中心户长”对贫困户进行全方位精准研判;根据研判结果,逐项与责任部门、经济组织、帮扶干部、贫困户对接;成立脱贫攻坚督查组,建立问题台账、责任清单,强化督查督办,促进工作落实;根据脱贫退出标准,紧扣短板弱项,精准制定退出计划,实行达标销号管理,确保退得实、退得准、不返贫。好的机制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动力,只有及时总结、长期坚持、久久为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转变作风是保障。镇安县把转变干部作风作为推进“户分三类、精准帮扶”工作的重要保障,出台《六条铁律》,规定县级干部每周驻村不少于“一天一夜”、包户干部不少于“两天两夜”、驻村工作队队员不少于“五天四夜”,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增进了干群感情,拉近了群众距离,最大限度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同时,关心关爱扶贫干部,提拔使用干部、评优评先树模重点向一线扶贫干部倾斜,去年以来在脱贫一线提拔干部95名、重用干部31名,真正做到了严管厚爱。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干部、成败在作风,考验着干部的责任担当和干事能力,只有带着感情干、带着责任干,才能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