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寒来暑往,在安塞区镰刀湾镇镰刀湾村,时常有一个忙碌的身影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忙碌。村民们都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老贺,辛苦一天了!快进家来。”“贺书记,今年猪肉的价格还不错!快过年了,家里的那5头猪能卖不少钱嘞!”村民口中的贺书记就是安塞区镰刀湾镇镰刀湾村驻村第一书记——贺海平。

  2017年5月,按照组织安排,58岁的老党员贺海平带着“真扶贫、办实事”的使命,带领镰刀湾村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半年多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群众由最初的观望,到后来跟着老贺一起干,再到如今盼着老贺想出新点子。群众最服气的就是他浑身上下散发的正气和干劲儿,用群众的话说:贺海平是一个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一个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员高尚情操的人。

  “我已经58岁了,不图名、不为利,就想着为群众做点事”

  临近春节,贺海平还在为镰刀湾村的4.9公里道路硬化而奔波。为争取通村道路硬化项目资金,他跑前跑后,已经连续1个多月没有好好睡一觉了。

  2017年5月2日,在区自来水公司干了半辈子的贺海平担任了镰刀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此时他已58岁,是全区年龄最长的第一书记。

  看着头发有些花白的贺海平,村民多少有些失落。第一次组织开会,应到136人,实到6人,甚至有些村“两委”班子成员都没到,出勤率不到十分之一。来的村民三三两两地蹲在地上填表,有人还说三道四:“包村干部都是腿脚利索的年轻人……年近60岁的老头子了,都快退休了能干成啥‘气候’?”“镰刀湾村穷了这么多年,他来了就能带领咱们致富吗?”在村民的种种猜测和质疑中,贺海平开始着手工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和政府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想要贯彻下去,就要夯实基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要搞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思考了一个晚上的贺海平做了一个决定:“要从整顿破败、简陋的村部环境抓起,彻底改变原来村干部纪律涣散、作风不振的状态。”

  说干就干,贺海平将村部进一步规范建设,不仅增加了办公用品,还为村部院前的文化广场种上花草树木,村部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多次交流谈心,贺海平提出要建设“亲民、爱民、为民”的村“两委”班子,并上报镰刀湾镇党委,对村级成员及时进行了调整。围绕增强村级组织战斗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一批政治素质好、富有活力、能干事的人充实到了村级班子中,为扶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到一个月,镰刀湾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转变为坚强有力,干部作风由自由懒散转变为积极配合协调。镰刀湾村的精准工作有了主心骨,“四支队伍”力量也逐渐凝聚,各项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扶贫不能纸上谈兵,要实实在在帮扶解困”

  “组织派我来镰刀湾村当第一书记,我就是这个村子的人,就得为村民办事。扶贫不能纸上谈兵,要实实在在帮扶解困。”贺海平明白,时间不等人,必须加快实施镰刀湾村脱贫计划,整合涉农资金,选准发展路子,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在贺海平的办公室,干净整洁的第一书记工作台上整整齐齐地放着7本民情日记,翻开一本本《民情日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镰刀湾村的村容村貌、村情民况以及群众脱贫致富的对策。

  “贫困户闫保军因工地事故造成残疾,妻子因患肾病做了手术,家里债台高筑……”“贫困户的困难,就是我们政府的困难,我们要用真心真情真实的感情为他们服务。”“有些群众蹲在墙根晒太阳,伸出双手要小康,‘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这些日记的背后书记录着贺海平自上任以后走过的每一片土地,留下的每一个脚印。贺海平思索着:镰刀湾村长期贫困,不是村民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长效致富的产业,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理念,当然也缺钱,需要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相结合,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他广泛征求意见,整合镇党委、镇政府、区自来水公司、区水土保持工作队等包扶部门、民企和社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各方面资金65万余元用于产业建设。在他的带领下,成功流转承包了闲置荒地172.1亩,借助安塞区种植山地苹果成熟的技术,投入35万余元建成了高标准产业扶贫苹果种植基地,填补了镰刀湾村集体经济的空白,并于2017年6月12日成立了镰盛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村44户贫困户以“零股金”加入合作社,“零投入”享受产业效益红利。秋季套种荞面,丰收12500公斤,户均分得450斤荞面和391元小杂粮补助。

  除了分红,贫困户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获取劳务工资,每个贫困户至少能在合作社获得“分红+务工薪金”两份收益,预计年人均收入5500元以上,实现增收致富。

  “贺书记为咱们贫困户栽下了‘摇钱树’,这些苹果树是咱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负责给合作社看大门的刘生平指着果园说道。因为贫困41岁的刘生平至今仍是单身。“加入合作社我的收入提高了,日子越来越好了,娶媳妇也有希望了。”现在,刘生平给合作社看大门每个月有1500元的固定收入。此外,他还在合作社打工,给果树施肥、除草、铺膜等赚取务工费,一年下来也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1月21日,在镰盛农业专业合作社,笔者见到了正在果园查看果树地膜的贺海平,那些被风吹起的地膜,他都小心翼翼地将其重新铺好。

  “这171.2亩的果树是群众的新产业。地膜有蓄水、保墒、保暖的功能,昨天我看了天气预报有5-6级大风,便来看看地膜有没有被风吹坏。就要立春了,过了这个寒冷的冬天果树就能成活了。”贺海平说着摸摸新栽的果树,“再过几年挂了果,取得了更好的收益,合作社发展壮大起来,社员的腰包便鼓起来了。”

  “有困难找老贺!老贺帮你们想办法解决”

  “有困难找我老贺,或者直接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这是贺海平经常对群众说的一句话。他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和群众的感情,扑下身子,奔走于田间地头,充分调动和发挥包扶干部的作用,真情帮助贫困户脱贫,真心为镰刀湾村谋发展。

  2017年5月3日,贺海平上任第二天,镰刀湾村羊路台村组的徐长荣、张志东闹着要去县里上访,被正在下乡调研的贺海平拦在了半路上,他们向贺海平反映情况。原来,他们两家到现在都没有接上自来水。

  “我是咱镰刀湾村驻村第一书记贺海平!你们的问题我帮你解决,如果我解决不了,你们再去上访,上访的路费我给报销!”这是贺海平当时对徐长荣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让徐长荣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决不能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贺海平挨家挨户调研,发现镰刀湾村新胜山上,共有4户人家没有吃上自来水,一直饮用山下的河水。他积极与包扶部门水保工作站、自来水公司联系,仅用了40多天,徐长荣、张志东等4户人家就吃上了自来水。

  1月21日,笔者来到羊路台村组,数九寒天的冬日,山下原是饮用水源的河面已经结冰,成为孩子们滑冰嬉戏的场所。

  “多亏了贺书记!解决了我们四代人吃水难的问题。”今年60岁的张志东动情地说道。提起吃水难,张志东回忆说,从他爷爷起,家里就吃着这条河里的水,每次到河里担水,来回得花费半个小时。一到冬天,河面上结了冰,就得用斧头开一个冰窟窿,再用水桶舀水。到了夏天发洪水,那水里的泥沙得澄好几天。

  “现在方便多了,只需要把水龙头一拧,几分钟水缸就满了。”张志东满脸笑容。

  “自从老贺担任第一书记后,他只请过两天假,其余每天都在村上,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只要群众来找他,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帮他们想办法、找对策。”镰刀湾村村委会主任王如银说道。

  今年41岁的残疾人张七兴上有73岁老母亲,下有3个上学的孩子,妻子又患有智力障碍,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贺海平了解到张七兴的情况后,鼓励他要身残志坚,帮助张七兴贷款发展养猪、养牛等产业,还帮助张七兴加入了镰盛农业专业合作社参与分红。除了物质上的帮助,贺海平还对张七兴进行精神鼓励。2017年底,经贺海平推荐,张七兴被镰刀湾镇政府评为“产业大户”,活了半辈子从来没有得过奖的张七兴拿到奖状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真的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贺书记的帮助和鼓励。我现在养了14头牛、5头猪,合作社还给了分红,政府还在安塞区分了一套安置房,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领奖时,张七兴激动地说道。

  像张七兴这样的特困户,镰刀湾村还有15户45人,他们无劳动能力,无产业发展基础,无稳定收入。贺海平急在心上,没有劳动能力的怎么帮扶呢?爱钻牛角尖、啃硬骨头的贺海平与村干部又创新扶贫模式——集中代养:利用镰刀湾村杨石寺村组糖泥饼养殖专业合作社代养,为特困户帮建小型养殖业,代管费由包扶单位协调解决,最终,10户特困户加入合作社代养猪仔60头。同时,他还积极争取区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户均4000元,实现特困户零投入、稳增收的目标。

  贫困户都说这招好,既让贫困户没风险,又能让养殖合作社没花几个钱就能迅速扩大规模,还不用担心个别贫困户领了猪就卖了。

  产业建起来了,如何能更大地调动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贺海平开创了镰刀湾村“三色旗”管理制度,创新贫困户帮扶动态管理模式。

  “红色旗代表产业发展积极良好,黄色旗代表产业发展一般,蓝色旗代表产业发展滞后。”据贺海平介绍,“四支队伍”每月定期召开会议,针对44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民主评议,选出三个等级进行标注,并联系帮扶人对产业发展一般户和滞后户制订后期帮扶计划,借鉴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模式,制订贫困户帮扶措施一览表,分季度考核贫困户发展产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程度。

  通过“三色旗”动态管理,镰刀湾村形成扶贫产业发展追赶超越氛围,激励帮扶人和贫困户及时互动,随时对接,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站好最后一班岗,当好第一书记”

  “鼓干劲、增动力、聚合力。”贺海平表示,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只有稳住心、沉下身,成为熟悉情况的村里人、群众认可的贴心人,深入了解乡亲们的所需所盼,“找准症结,开好方子”,更好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精准扶贫,才能切实把党的温暖送到百姓身边,让困难群众在脱贫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去年12月,贺海平又为镰刀湾村申请了36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在村里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预计今年5月30日正式并网发电。“我们在村部房顶上建设的40兆千瓦光伏发电产业,村集体一年能收入5万元。”贺海平说。今年1月18日,他积极与延安保卫培训中心党支部协调合作,在村里建起了爱心超市,采用“积分兑换”制,以奖励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励群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贺海平今年已经58岁,从军人到工人到党的干部,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他深知:“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脱贫攻坚是项重任务,作为第一书记就应该务实扎实、实实在在把扶贫工作做好,把农村建设好,不搞花架子、不搞假大空,以事实说话,以实践见成果。”

  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但贺海平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其位,谋其政,作为第一书记,要一心一意跟党走,所有工作都要为老百姓着想……”坚守着这个信念,他正全力带领镰刀湾村民摘穷帽、拔穷根,力争使镰刀湾村尽快脱贫,走上富裕之路。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