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赵政阳教授在2018中国品牌农业创新峰会上作主题演讲

  西部新农人网讯;赵政阳的微信头像,是他带领团队培育的国字号苹果“瑞阳”。

  杂交自“富士”“秦冠”的瑞阳是赵政阳的得意之作,它继承了秦冠的丰产性,又兼具富士的品质,是能够替代日本红富士的新品种。

  “目前我国富士产量约是世界其它国家富士产量总和的10倍左右,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情况下,市场风险明显加大。不仅如此,富士是最难管理的品种,在降低劳动成本,实现省力化、简约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开发优质、易栽培品种是大势所趋!”打破富士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直是赵政阳的心结所在。

  2004年,40岁的赵政阳带领科研团队十年攻坚,反复试错,用99%的失败换来了1%的成功,终于培育出媲美红富士的瑞阳苹果。2015年1月,瑞阳通过了陕西省果树品种委员会审定,与瑞阳一起通过审定的,还有优质黄色晚熟品种“瑞雪”。

  技术的突破是第一步,赵政阳盼望着瑞阳、瑞雪的果子结满三秦大地。大年三十,赵政阳久违地更新了一条朋友圈——“狗年新春快乐!瑞雪兆丰年!瑞阳送吉祥!”

  它们像两个被寄予厚望的孩子,给困境中的中国苹果产业带来了转型的希望。

  苹果大国之困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苹果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世界的50%左右。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苹果产量持续增长,产业快速发展。

  80年代初自日本引进的着色系富士(红富士)独领风骚,在经历两次黄金发展期之后,形成了一统天下的栽种局面,苹果品种的发展问题重重。

  1. 品种单一,结构雷同

  富士一统天下,比重达70%,主产区达80%以上;主产区品种结构雷同,区域特色不明显。

  2. 主栽品种品系混杂

  主栽品种苗木品系混杂,影响商品一致性;;芽变优系区域特色不突出。

  3. 自育品种比例小,新品种少

  秦冠、寒富、华冠等自育品种栽培比例不到10%;自育新优品种推广慢。

  “品种结构调整刻不容缓!”在赵政阳看来,应该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结合品种特性,立足产区气候与地缘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苹果品种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多元的消费需求。“不能一提苹果就只知道红富士,富士现在已经供过于求,应该丰富消费市场上的苹果种类,构建良性的苹果产业结构。”

  2015年,苹果“卖难”开始出现。“未来3-5年,是我国苹果产业新一轮大动荡、大调整时期,对苹果从业者是一个十分艰难、痛苦的选择期。是进、是退,需要加深对产业发展新阶段基本特征的了解与认识。”

  新一轮调整期,既有困难与挑战,也面临发展机遇,产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活动现场新农人云集

  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在中国,苹果产量约占水果总产的1/4,在整个水果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水果产业而言,在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首当其冲。

  控规模、调结构、转方式、提品质、增效益,是赵政阳总结的十五字方针,“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控发展规模,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果品质量,提高产业效益;加快由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的转变。”

  调整区域布局

  “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就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选择在最适合的地方种植苹果,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苹果。”

  各优势产区应本着“市场先导、品质优先”的基本原则,优化区域内板块结构,聚集自然禀赋、区位条件、品种特色等核心要素,推进核心产区建设,为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转变生产经营模式

  当前,中国的苹果产业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户均经营规模为5-7亩,80%以上为粗放式管理。种植户与经销商缺乏有效对接,信息不对称,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龙头企业少,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推动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规模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中小企业或合作社、家庭农场式的专业大户是实现苹果产业化发展的主体。

  赵政阳教授接受《商界》记者专访

  加强品牌建设

  赵政阳谈到,中国苹果的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核心问题是整合产业要素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品牌多、乱、杂,消费者认知度不高。

  做靓区域品牌,做大企业品牌,二者缺一不可。“现阶段,打造区域品牌是基础,而做大、做强企业品牌是根本、是关键,这需要企业、政府以及种植者的通力合作。”

  培养“新农人”

  “苹果产业目前面临着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学农的学生认为就业很难,但基层却大量缺人才,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症结在哪?乡村振兴的前提是留得住人才。”

  赵政阳认为,苹果产业的发展,人才是重中之重,培养一批有农业情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是首要任务,“我们的政府要把乡土人才培养工程作为‘头号工程’来抓,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不会沦为空谈。”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