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58岁,已算耳顺之年,花甲岁月。58岁,应享天伦之乐,齐天之福。

  然而,对于生活在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的张春米来说,58岁的他却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张春米,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在赵家峁村生活了整整58年,也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了58年。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农民,说难听点,原本他应该和他的父辈一样,将身子慢慢埋进黄土里。



  8月30日上午,陕西网记者来到赵家峁村,见到了一身朴素的张春米,对于记者的到来,这位朴素的老农民并未表现出太多表情。对于他来说,采访或许已经习以为常。张春米所在的赵家峁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在2013年以前是非常典型的区域性贫困村,那时候的张春米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只能用种地和打工来支撑家庭的所有开支。

  “那时候穷,种地都是驴拉车,人拉粪,穷的叮当响,因此为了不受穷,很多人没办法都进城去打工。”张春米感慨的说。2012年前,赵家峁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大多数耕地闲置荒芜,村庄“空壳”、发展“空心”、居民“空巢”。为了解决农村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2013年之后赵家峁村探索形成“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土地流转模式,2014年省农业厅更是将赵家峁村确定为陕西省首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

  张春米正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受惠村民之一。2016年,借助赵家峁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契机,张春米发展自身优势,从摆摊卖凉皮开始,逐渐在赵家峁村开起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农家乐。“这个店铺只有20几平米,别看不大却是周边最受欢的一家。尤其在旅游旺季,这里一天的接待量就可达四五百人。这附近几家农家乐就数他家的生意最好。”赵家峁村的大学生村官高娜告诉记者。

  “前几年,为了3个子女上学以及修缮房屋,家里欠债十几万,愁的头发都快白了。自从开了这农家乐,再加上村里的好政策,我家的外债今年就基本还完了。”张春米自豪的说道:“我家的农家乐,也没什么特别好的菜肴,全部都是陕北特色农家饭,现在城里人就爱吃这些。”

  不久前,张春米还为自己的农家乐起了一个名字叫“食汇农家乐”,既有“实惠”的意思,又有美食汇集的含义。虽说牌匾还没挂上,但张春米还是兴冲冲的拉着记者看了自己的营业执照,上面赫然写着“食汇农家乐”。

  2017年,根据合作社运行机制,赵家峁村第一次向全村所有股民进行分红,共计100万元,占当年纯利润的50%,整体换算后人均分红1580元,户均分红4504元。赵家峁村的模式正带动着该村630个股民以及无数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而越来越多的“张春米”也正在迎来自己事业的“第二春”。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