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这几天正值开学季,在浙江杭州一家中学的军训现场,竟有3成的初一新生解下鞋带穿不回去,更有八成学生叠衣服的成绩不达标,这样的结果引发网友热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还记得去年开学时,有家长雇佣家政人员给孩子打扫宿舍,我们倡导“要在生活中萃取成长能力”;更早的时候,一所大学尝试推行“学生自主保洁”导致“垃圾与抱怨齐飞”,我们提出“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动手劳动能力”。可以说,关于孩子综合素质和成长能力的讨论,一直是教育领域悬而不决的难题,也是公共领域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


 

 

  实际上,从古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喟叹,到今天孩子该不该学会穿鞋带的讨论,总是伴随着不同的声音。有人不置可否,觉得小孩子的鞋大多是粘扣甚至“一脚蹬”,不会穿系鞋带不等于自理能力差;有人义正言辞,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生活技能,折射出教育的缺失,长此以往恐有“巨婴”之嫌。迥然不同的观点,既是教育观念的交锋,也是成长感悟的碰撞,却都能自圆其说,找到共鸣,让问题的绳结更紧了一些。

  虽然“扫屋子”和“扫天下”之间的逻辑关系莫衷一是,但细节力量往往决定人生成败这一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透过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很大程度上就能大致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轮廓、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从这个角度来说,穿鞋带也好,做家务也罢,这些出自生活的细节,其实都是塑造完整的全方位的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培养的是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自我的管理能力,长远来看都是漫漫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行囊。

 

  只不过,公众对孩子成长能力缺失的担忧不无道理。在今天,一些青少年中的确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一些学生甚至大学生缺乏生活常识、没有生活观念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这其中,既有主观上淡薄劳动观念、缺少劳动习惯的内因,也有客观上轻视劳动教育、忽视劳动实践的外因。例如,有的家长以学业为重,在家全力做好后勤,在外也努力做到保障;有的学校以安全为由,采取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画代劳。凡此种种,让“不爱劳动”和“不会劳动”成了一代人难以名状的标签。

  “劳动创造世界”。孩子眼中的世界,应该是辛劳的、勤奋的,而不是懒惰的、懈怠的。正因如此,从开设常识课程到增加实践基地,从开展公益活动到强调全面发展,劳动教育被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之中。从家长到家庭,从学校到社会,都应该传递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孩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

 

  由此而言,解开“扫屋子”和“扫天下”问题的绳结,既要打破误解,也要打开视野。比如,劳动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适度的劳动不是成绩的拦路虎,而是成长的助推器。再比如,崇尚劳动的观念始终如一,但劳动的方式和内容可以与时俱进。在人生的马拉松上,我们既要关心孩子冲刺领跑、呼吸步伐的技术问题,也要留意孩子穿系鞋带、洗衣做饭的生存问题。

  毕竟,眼里只有跑道的人短时间可能跑得很快,但做好万全准备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这正是:

  怎么系鞋带?

  犯愁又无奈。

  人生长跑赛,

  还须劳补钙。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