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 >
分享

中央惠农“及时雨”这里为何“下不透”

  西部新农人网讯 部分惠农政策落实难,成为近期制约许多种粮大户发展的“共性问题”。在当前粮价低迷的严峻外部形势下,如何尽快破解这一难题,用政策红利帮助种粮大户渡过难关尤显重要。

  今年2月份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再次以惠农为主题,向农民送出又一份真金白银的厚礼,社会各界纷纷叫好点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央惠农“大礼包”能否见成效,关键要看地方上落实的怎么样,农民得实惠几何。

  然而,部分基层政府“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让惠农政策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农民“看得见,摸不着”,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导致中央的惠农“及时雨”在部分久旱地块“下不透”。

  比如,对于部分种粮大户面临的“贷款难、保险难、晾晒难”等问题,中央早已出台了顶层设计,也拨付了大量资金,但一些地方迟迟不出台配套细则,或者出台的细则不“细”,缺乏操作性,导致这些难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并未根除,与农民的要求和期待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部分基层政府缺乏抓好“三农”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众所周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难以产生税收,难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甚至还可能陷入“产粮大县,财政穷县”“越抓农业,县里越穷”等尴尬境地,不如抓工业、抓招商引资来得实惠。还有,抓好农业也很难出“政绩”,不如“修好大马路、建好大楼房”来得直接。因此,部分基层政府对“三农”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让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上级政府既要拿出“大棒”,又要拿出“胡萝卜”,对部分患上“中梗阻”病症的基层政府进行综合治理。

  一方面,对于落实惠农政策不力的基层政府,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分类问责,防止部分基层政府出现“只出政策,不管落实;只谈花钱,不看成效”的行为。

  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大县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比如,上级财政可以按照农业大县“粮食总产量”或者“粮食调出量”等指标,加大对农业大县的财政转移力度,最终达到抓好农业生产也能和招商引资一样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效果,让基层政府尝到抓好农业生产的“财政甜头”。

  另外,对于落实惠农政策成效显著的基层政府主要负责人,既要“精神上得表彰”,又要“经济上得实惠”,还要“政治上得重用”,增强他们将中央惠农好政策落实落细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将中央关怀传递到亿万农家。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