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 >
分享
     今年以来,土门镇紧扣“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目标,以“三个年”“三联三促”活动为抓手,在“组织建强、产业做大、服务做优”上下功夫,以“一河两岸三中心”为发展布局,通过联抓联管联营,不断壮大药果产业、推进农旅融合、促进群众增收。
     一、突破组织设置模式,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
坚持把组织建强,保障产业做大。引导8个村党支部在金钟古镇产业联合社的基础上成立“农旅康养联合党委”,建立班子成员包抓、村“两委”主抓、驻村干部帮带责任制。一是借人。围绕“组织共建、产业共抓、人才共育、难题共克”目标,借助土门村阵地,开展人才示范联培、支部联建活动16场次,推进了集体经济联合管理提质增效。二是借资。整合8个村集体经济资金520万,在土门村建设大棚49个,围绕“商洛药谷”定位,对外招商,盘活三资管理参股运营。依托联合党委,组建产业党小组19个,通过1+3带10的模式,将8个村及移民安置点的95名党员1000余名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三是借势。依托金钟古镇产业联合社,培育项目对接招商,让群众出让土地得租金、园区务工得薪金、年终分红得股金。
      二、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变自建自营为村企联营
坚持把产业做大,保障项目做优。在联合党委的带动下,引进企业促产业连片增效。一是强化人才联培,提升造血功能。选优导师培养职业经理人,组织土专家、产业大户外出考察学习20余人次,培养双带型党员4名,职业农民7人。邀请陕果集团、英武农业4名专业技术人才驻村指导,建立中药材育苗和研学基地,科管猕猴桃218亩、葡萄70亩、中药材产业园260亩。争取县水利局专业人才驻村,对园区进行布点设计,投资90万余,铺设滴灌设施1.3万米、围栏3500米。二是强化村企联营,提升产业质效。引进英武农业、益科凌2家公司,建成中药材育苗基地1个,改建大棚49个;推进高产连翘、滇银花示范套种,建成西湾药材基地460亩;按照“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临近乡镇带动建园2500余亩,带动350余户群众,预计户均创收2万元。三是强化服务联动,提升治理效能。优化中心区三无小区联包联管方案,建立五级组织包抓体系,划分网格39个,设立党员中心户39个、党员先锋岗7个,将村级治理纳入“一张网”,完善村规民约及“一约四会”制度,推进“爱我丹凤”主题实践活动在土门延伸。
      三、突破产业发展模式,变一产独大为三产融合
坚持把项目做优,保障群众增收。8个村不等不靠,对标6好要求,建设农业产业综合体,推动三产融合。一是巩固传统产业。8个村科管中药材2300余亩,新发展连翘、黄姜、山茱萸、苍术等1700余亩。高峪村组建旅游餐饮、劳务输出、种植养殖3个党小组,将13名党员镶嵌在产业链上,转移就业180人次。二是壮大特色产业。聘请技术人员对长沙沟、高峪1560亩野山果采摘园和香椿进行科管,在黑沟、龙王庙、龙泉、七星村种植牧草330余亩,建立牧草加工厂1个,新建大棚17个,种植酸枣、冬枣、草莓4500余株,套种西瓜5.6亩。三是做优新兴业态。根据“产业转型业态转型”要求,在长沙沟村建成集直播、展销于一体的电商中心1个、露营基地1处,带活农家乐、垂钓园、采摘园,引进广西有田农业,租赁气调库车间3个,建立纸杯厂1个,带动群众就业40余名。在七星沟村持续推进山水乡村建设,改厕26个、改土坯房31户,改造提升民宿2套18间,硬化院落400平方米,修建口袋公园1个、旅游观光路400米,种植园、垂钓园各1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在持续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我们将持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笃行不怠,持续推动省委“三个年”、县委“五大活动”,聚力建设“一县五区”,为丹凤高质量发展贡献土门力量。(刘水平)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