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农人风采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山区之一,曾被称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然而,正是在这块不毛之地,有一个小山村坚持生态建设,植树造林、整修梯田、改善人居,成为远近文明的希望村、富裕村,这就是定边县樊学镇李庄科村,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该村造林大户李忠山。

  立愿种树改变现状

  山高尽秃头,十耕九不收。以前的定边县樊学镇李庄科村植被稀疏、干旱少雨,村民生存条件差,没口粮,度日艰难。

  “那会大家都吃不饱,怕饿死。结果我爷爷靠着自己种的一片树林,赚了口粮,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人。”李忠山回忆:“树是我家的救命恩人。”

  1999年,李忠山在自家坡耕地上栽植山杏310亩,绿化荒山400亩,迈开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第一步。当年的造林成活率达到70%以上 ,极大地鼓舞了他植树造林、改变山村面貌的信心。

  第二年,他领到了国家兑现退耕还林政策的钱和粮。10000多元的种苗费和倒满粮仓的玉米和小麦,让李忠山喜悦满怀。

  李忠山在心里悄悄立愿,要通过种树带领村民致富,减轻水土流失,改变农田低产、农民困苦的现状。他要用自己的汗水让美丽的树木把家乡装扮一新。

  舍出利益带领村民齐种树

  立愿容易,完愿难。李忠山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的道路走的并不顺畅。

  2003年,李忠山想增加种植品种,在村里栽种山桃和柠条,遭到村民反对。大家议论纷纷:“老先人留下的地,乱种啥树,就应该放羊、种地、打石油。”

  李忠山拿着一本花名册开始满村跑,挨家挨户做工作,讲解种树的好处,有的村民同意又反悔,有的压根不听……“我求爷爷告奶奶,着急上火嘴都破了,终于让每个人签了名字,按了手印。”

  为了让大家真正看到种树的好处,李忠山在村里200多亩的一片荒山上种树苗,从买苗、栽种、养护都一力承当,获得的利益,大家平分,保证全村每人一份。从此,村民们心服口服,踏踏实实跟着他植树造林,走致富路。

  克服万难建设美丽乡村

  “也不是每次都有收获。”李忠山说。

  一次,新抽叶的小树苗经不起连续的干旱和高温嫩叶一天天变黄、卷曲,尽管李忠山赶着毛驴奔走于大山与小河之间,用河水救活了一些树苗,但大多数树苗还是因为饥渴而亡。当年的种苗费、整地工钱都赔了进去。

  李忠山认为,想要提高树苗成活率,蓄水保墒是基础。

  李忠山带领村民大规模挖大坑整地,用1米深1米 宽1米长的鱼鳞坑把山上的小径流拦截在坑里。冬天,他们把冬雪收集在坑里,蓄水保墒。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坑里长出来的树苗,成活率达85%。

  “看着外地那些红红粉粉的花,既好看又能收果实,我就坐不住了。”李忠山说:“我自己去学经验、学种植方法,赔了算我自己的,种好了就让大家都种。”

  经过一系列摸爬滚打,李忠山带领村民种上了种上了山桃、山杏、樟子松、柠条、沙棘、油松、侧柏等树种。

  在李忠山坚持不懈地带领下,不仅李庄科村有林木、附近的村子也绿树成荫。目前,已完成造林3000亩。春天,漫山遍野的绿树鲜花,风一吹,美不胜收;秋天,让人垂涎欲滴的果实挂满枝头,硕果飘香。

  种树扶贫全民奔小康

  为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李忠山让贫困户犁地种树,一天工钱150元;鼓励他们入股种树,按份分红。

  “有的贫困户不去种树,李忠山就让他家唯一的一头骡子来犁地,按天算工钱。”樊学镇寺沟村村民闫克祥说。

  “我们村上原来有户贫困户不愿意种树,我三天两头跑去说,一次情况不大,就再跑一次。后来他成功脱贫,房子也盖好了,三个孙子也上学了。”李忠山自豪地说:“扶贫先扶志,你要让贫困户看到希望,他们就会越干越起劲。”

  多年来,经过李忠山的努力,李庄科村从一个一毛不拔的极度贫困村变成为风景宜人、树木成荫的富裕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李忠山戴起老花镜学习党的新知识,他说:“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要继续干下去,带着子子孙孙们好好地干下去。”

责任编辑:张伟

相关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