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农人风采 >
分享

  80年代,那是一个理想和憧憬的年代,写作在那个时侯真的是一件很神圣、也很令人羡慕的事情。

    愚夫当年在衙门当差,从事宣传、新闻等工作,与文字打交道便多一些,常起草些诸如领导讲话或报告、总结之类公文。生活中,那颗年轻求上进的心,自然十分渴望把方格里的手写体能够变成“铅字”。青春的涌动,驱使我报名参加了当时设在西安市青年路上团市委里的新闻函授班,聆听过那个年代青年作家贾平凹以及老新闻工作者张光等老师的授课。

    1984年,记得第一篇文章被刊登在《陕西日报》上,是以群众来信形式发表的,题目叫“禁止瘟病死鸡上市”。说的是农村闹鸡瘟后,我看到一些鸡贩子把农村人一般都不会食用的死鸡、病鸡,走村串户收购后,用自行车驮到西安城里叫卖的事。我就想,怎么能把这些瘟病死鸡带到市场上叫卖?未免太黑心了吧?分析着当时一些市民由于不懂得死鸡究竟咋回事?鸡贩子们自然会谎言说是“运输过程中,鸡是被挤压致死的”!殊不知却买了个鸡瘟死鸡。

    从此,笔耕不辍,被当年称为“海陆空”的电视台、报纸或广播电台里,时常也有一些“豆腐块” 或“火柴盒”式的文章被采用,也顺便挣个烟钱。只是那次关于鸡瘟的文章,尽管稿酬六元钱,却一直激励着我乐此不疲!1986年,我在西安市莲湖区工作时,恰在玉祥门外的五一村驻队整党,写了一篇肩题叫“开发容易发展难,难就难在缺神仙”,正文:“五一村创办农民职业技术学校”的文章,刊登在陕西日报的头版头条上,稿费挣了16元,高兴至极。

    现如今,每想起那份简单幸福的快乐,好似昨日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一样!多年来,创作的激情和对新闻事业的追求,让我至今一直陶醉着……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