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扶贫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猴桃是陕西独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水果产业。自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开始猕默桃商业化栽植以来,历时三十十多年年,已经形成秦岭北南北宽约50公里,东西长约200公里的集约化产业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称猴桃集中产区。截止2010年,陕西猕猴桃种植面积4.8万公顷,产量63万吨,约占全国面积的40%、产量的60%,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面积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世界第一。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将陕西秦岭北建设成为世界优质猕猴桃生产、出口基地。通过对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调研,分析科技需求,提出对策建议,对加快陕西由猕猴桃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抢占世界猕猴桃科研、生产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

  1.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优势更加凸现

  2009年,世界猕猴桃种植面积17.12万公顷,产量216.05万吨;中国种植面积9,12公顷,产量83.62万吨,面积、产量均均居世界第一位。陕西十分重视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建设,秦岭北的周至、户县、眉县、岐山、华县等县将猕猴桃作为县域主导产业来抓,发展势头迅猛,仅2009年陕西省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分别较上年增加22.26万面和16.1万吨,达到63.81万亩,产量51.08万吨,成为陕西省名副其实的特色优势产业、富强朝阳产业和国际化大产业。

  2新化品种相继推广,品种结构楚于优化

  近年来,陕西省先后引进和选育“Hort16A”、“红阳”、“西选2号”、“华优”等中华猕猴桃新优品种和“海沃德”、“徐香”、“翠香”“金香“等美味猕猴桃新优品种,有效地解决了陕西猕猴桃品种结构单一、成熟期集中、应市不均等问题,使得猕猴桃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日趋合理,果肉颜色绿、黄、红多彩缤纷,果实甜、酸、酸甜,香气各异,品种基因趋于多元化,满足了不同市场、不同层次、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产品需求,促进了称猴桃产业健康发展。

  3.技术体系日完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陕西省先后制订了《猕猴桃标准综合体》、《陕西省优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陕西省优质猕猴桃生产关键技术周年操作范》等技术标准,形成了“海沃德”、华优”、“金香”、“翠香”等新

  优品种配套裁培技术规范。猴桃主产县(区)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正在向规范化、标准化进。至2009底。陕西省猴桃无公害标准已得到全面实施,绿色认证面积20万面,有机认证面积400C

  前。标准化示范园产200公斤,优果率达到80%以上,面产达到7000-8000元。

  4、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果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

  猴桃截藏、加工企业视汇运包装技术趋于规范化。2009年底,全省拥有猕猴桃贮藏断壮

  大,果品质量安全逐渐受到2000余座贮藏能力30万吨,约占年产量60%;猕猴桃果汁、果酒果下等加工企业45家,鲜果加工能力4、5万吨,约占年产

  8,8%,企业引进分选包装生产线,建立了质量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提高了果品市场竞争力,为完普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5.销售网络迳步扩大,外汇收入持持续增加

  至2009年底,陕西已建立起一支拥有8000多名专业营销人员和1800多名经纪人的营销队伍,形成了800多家果行和信息服务部,在5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猕猴桃专营窗口,建成了一大批遍及城乡的营销网络,打出了周至、眉县等猕猴桃原产地品牌。随着“海沃德”、“华优”等新优品种栽植面积增加和水平提高,鲜果出口量逐年增加,出口到欧盟、俄罗斯、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创汇额度逐年增加,国际市场开拓取得一定成效。

  二、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存在的问题

  陕西猕猴桃产业仅有三十年的发展史,在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果农果品质量意识淡薄,果品质量不高,高端果品比例低,优果率低,出口果品比例低,国内外高端市场开发能力差。

  2.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不尽合理,集约化、良种化程度较低。晚熟品种比例偏大,中早熟品种比例过小,新优品种的选育与发展较慢,尚有一定面积种植在非优生区。

  3.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存在苗木标准差、架型标准低、土壤肥力不足、授粉不充分等问题,导致栽培技术不统标准化程度较低。

  4.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小而弱,果农、协会、加加工企业与营销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影响了产业技术进步。

  三,秦岭北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技术需求

  (-)“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围绕秦岭北麓百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建设,突破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建立以果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果实品质、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猕猴桃产业技术全面进步,使我省猕猴桃科技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1.以科技为动力,推动科技人员与企业的结合,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体系,带动产业技术升级;

  2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配套雄株及优良砧木,加强猕猴桃分子生物学研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技术研发与检测体系,以质量为主线,创建称猴桃品牌,占领高端果品市场,提升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4.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质量,以质量创品牌,以质量古领国内外高端市场。

  (二)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技术需求分析

  (1)组织专家对现有猕猴桃栽培品种进行普查,摸清其生物学特性及经济性状,进行现有品种评价,建立品种名录档案,筛选出适宜秦岭北发展的系列品种,提出合理的早、中、晚熟品种结构与红、黄绿果肉品种搭配比例,促进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2)通过资源挖掘筛选,种间杂交,生物技术等多种育种方法选育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耐贮运的猕猴桃新优品种,时加强配套雄株的选育及优良砧木(抗逆性、耐盐性)筛选,为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品种保障。

  (3)开展泰巴山区野生猴桃种质资源普查、搜集和整理理,发据特异性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圆,进行种质资源评价,利反研究,从中选出特异性基国(如:高高Ve基因、抗性基图,两摆因、果肉颜色基因等),建立称猴桃基因库,为猴桃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开展猕猴桃分子生物研究学,不断缩小与先进猕猴桃国家的差距。

  (4)建立健全猕猴桃苗木繁育体系,发展无病毒苗木,规池的木繁育技术,为生产提供大量的优质壮苗。加强植物检疫和市场监督,从源头上控制猕猴桃危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

  (5)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以果品质量为目标的果园精准化管理技术研究。建立果园营养诊断体系,进行科学配方施肥。研究绿色、有机猕猴桃生产环节关键难题,解决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模式、不同栽培环境下果品质量影响因子,创建猕猴桃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和可追溯制度,建立数学模型和数据库,指导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实践践。

  (6)建立重大病害、气候灾害预警系统和防灾减灾体系。对猕猴桃溃病病、冻害、倒春寒等重大病害及气象灾害进行攻关,建立现代远程气象信息采集、传输系统和专家诊断咨询系统,加强灾害性气候、病虫害联防联控,集成相关技术成果,建立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技术体系。

  (7)加强猕猴桃深加工技术研发。研究究中华、美味、软枣称猴桃的合理采收期及采后生理变化规律,建立不同品系猕猴桃储运保鲜技术标准;引进消化无损检测技术及分选线,进行严格的质量

  检验;攻克猕猴桃果汁沉淀与防止褐变技术难题,建立果汁加工新工艺;解决果酒、果酱、果脯、果干等生产工艺技术,推行安全营养标准化加工技术。

  (8)开发研究猕猴桃新产品。重点研究猕猴桃花粉工厂化生产技术和省力化授粉技术,开发猕猴桃花粉生产设备及授粉专用花粉;研发简易化猕猴桃果园耕作机械和安全高效果品保鲜剂;提高猕猴桃果实商品性,降低牛产成本。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提高猕猴桃产业科技水平

  建立技术和人才相结合的科技支撑体系是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建议省上要加强对新品种选育、引进、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和猕猴桃技术培训的投入,基地县要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发挥各类技术人员的作用,全面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强化产业链建设,制定和完善种苗、栽培、加工和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开展原产地、环境管理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工作,完善

  产品质量跟踪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猕猴桃产业整体经济效益。

  (二)加强科研协作,组建陕西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按照发展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要求,以提升猕猴桃产业技术术水平为目标,改变产业领域存在的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重复研究资源浪费现象。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农部门,组建陕西猕猴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协作攻关、成果转化及信息交流,研讨全省猕猴桃科研、推广、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三)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支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联合组建“陕西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中心”,创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猕猴桃科技创业示范基地,吸引技人员到基地创业,转化新技术成果;组建省级猕猴桃产业专家务团,负责秦岭北蔍猕猴桃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培训

  术咨询服务等工作。

  (四)加大科技黄全扶持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人资金为主体,信货资金为重点的多元化、开放式科技投人新制;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参与猕猴桃生产、加工和流通,充发挥其资金、人才、技术、经营理念和产品市场等方面优势,加快猕猴桃产业链建设。

  (五)创新经营机制,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

  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培育壮大称猴桃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推行“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模式,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果农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及物资、信息服务,促进经济、技术一体化经营。

责任编辑: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