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地方 >
分享

  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反映着我国“三农”事业发展的巨大变革。

  在旬阳县, 45.8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就有 37.64万人,而贫困人口达14.13万人。农民的事,才是天大的事!旬阳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根本之路、关键之举,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

  通过多年实践,旬阳县确定了“3+2+X”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机制,聚力发展要素,寓产业扶贫于县域产业转型之中,确保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助推贫困户迈向致富快车道,走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曾经“鲤鱼跳龙门”式的离农进城,到“引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让农民的劳动更有尊严、有价值,让农村演变为农民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成为为旬阳县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上下联动,为每个农民都搭建一个创业舞台

  “果蔬烘干机126台已到位,涉及黄花菜种植户82户,108万奖补资金正在完善审批手续,即将兑付。”见到县农机局长钱博时,他正在忙着黄花菜产业奖补的落实。

  为了加快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旬阳县不仅实施产业全覆盖,还建立产业扶贫政策体系。仅2018年,共整合涉农资金3.6亿元,出台了“4451”奖补政策。(4免费:拐枣、油用牡丹种苗、蚕种免费供应,小额信贷免担保全贴息;4保障:水稻、玉米、油菜、小麦农业保险财政统一代缴;5补贴: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不超过5000元的补贴;1优先:参与扶贫经营主体优先申报涉农项目,有效缓解筹资难。)

  政府产业奖补力度前所未有,企业、农民甩开膀子加油干,为了进一步壮大产业扶贫链条延伸,厚植持续发展潜力,该县精心策划包装了50个特色产业项目,面向社会集中推介,以招商奖励政策、提供便利条件牵动社会资本聚焦旬阳重点产业,做强产业上中下游链条,为广大农户搭建加快发展的平台。

  上有顶层设计出台利好政策,下有部门狠抓落实。牵头全县产业扶贫的农林科技局把落实“党支部+贫困村”、“党员+贫困户”、“科技特派员+贫困户”等帮扶机制作为重要抓手,农林科技局13个党支部与21个镇包联,169名科技特派员与169各贫困村结对,15名高级职称技术干部、40名技术骨干组成4个服务小分队分区域定期巡回指导,以党员技术干部为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合参与,健全县镇村三级贯通、贫困村全覆盖的产业扶贫技术服务队,建立稻油、拐枣、油用牡丹、魔芋、特色畜牧等产业示范基地33处,在全县已形成区域东南北、海拔高中低、周期长中短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扶贫示范带,成为培训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示范阵地

  创新机制,让每个农民都愿干事、有事干

  让农民愿干事,是旬阳县采取智志双扶添动力的初衷之一。

  蜀河镇龙潭村的丁从胜不仅依托养蜂技术脱了贫,今年还带领村上5户贫困户,发展土蜂养殖事业。“现在政策这么好,经常给我们组织培训,教我们技术,我们再不好好挣钱,对不起人啊......”丁从胜信心十足。

  该县坚持扶志扶智并举,整合包帮部门、驻村工作队、新型经营主体、县镇农技干部、能人大户等各方力量,由联村领导统筹,抽派10690名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169支,逐村召开扶志扶智会议2656场次,激发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以110技术服务体系为抓手,建立了专家、农业干部、新型职业农民三支技术服务队伍,派驻科技特派员169名,采取一对一、点对点、手把手式服务,今年全县逐村开展技术培训1215场次、3.35万人,发放技术资料6.5万份,让贫困家庭主要从业人员掌握了1~2门关键从业技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技术需求。通过现场培训、技术干部结对帮扶等形式,提高广大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和技能。

  让农民有事干,成为产业扶贫的最需解决的问题。

  拾金子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鲜见的以种植野菜为主的公司,公司生产的野菜远销北上广。“今年建设山野菜基地500多亩,最近正在和常州一家企业谈荠菜订单,如果协议达成,仅荠菜我们就要再发展500亩,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等方式带动农民上百户脱贫致富。”总经理石金芝对订单模式发展山野菜颇有信心。

  像这样,让农户跟着大户干可以有效破解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问题。旬阳县以“龙头主体+能人+贫困户”为主线,创新“三变”改革型、土地流转型、园区务工型、借“鸡”还“蛋”等五种帮带机制可以解决贫困户技能不足,资金短缺,担心风险等问题。

  在旬阳县看到,发挥党支部凝心聚力作用是关键,把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市场经营主体作为产业脱贫的有效载体,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等方式让贫困户与市场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实现稳定增收。坚持走“支部+X+贫困户”路子,全县305个村(社区)实现了支部+x+贫困户模式全覆盖,动员返乡能人回乡创业兴办实体85个,培育形成“X”载体653个,其中现代农业园区131个,千亩扶贫产业园15个,百亩示范点122处,“三变”改革“村社合一”示范村31个,专业合作社215个,小微企业108家,电子商务165家。

  把增收支点建在产业链上,让每个农民都劳有所得

  10月底,烤烟收购慢慢接近尾声,神河镇湾寺村蒋胜平初步算了一笔账,兴奋不已:“丰收了,丰收了,今年我这20亩烟能收4万多块呀。”在他的带动下,湾寺村贫困户发展烤烟200余亩,人均增收2000余元。

  和寺湾村一样,在“三变”改革指引下,各村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把有意愿、自我发展能力弱的户,由企业、园区或合作社牵头,联合贫困户组建股份制实体,贫困户可用扶贫小额贷款、产业扶贫资金、土(林)地、宅基地入股,通过“三变”改革来分股金。

  仙河镇创业能人赵永林在家乡投资500万元流转了3850亩土地发展富硒林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土地流转,带动贫困户年租金增收110万元。通过土地流转,让贫困户通过收租金的形式获得固定的收入,盘活资源,防止土地摞荒,解决眼下增收问题。

  甘溪镇益群合作社流转土地2160亩发展油用牡丹产业,长年吸纳农民工40个,带动工资增收80万元。旬阳县针对有劳力缺项目的贫困户,龙头主体优先雇请务工,或反租倒包,园区承建设施、负责市场营销,贫困户出劳力、负责生产管理,互利共赢。

  赵湾华山村推行“农超对接”扶贫模式,与西安欣桥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合作,年订单发展绿色蔬菜550亩,带动56户户均增收5100元。旬阳县针对有意愿有能力自主兴业的农户,由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牵头,政府搭台,龙头唱戏,订单收购,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规避生产和市场风险。

  双河镇省级隆科园区通过“借棚还果”“借猪还仔”,当年带动7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280元,像这样,对有意愿发展缺技术缺资金的户,探索推行借棒还菇、借种还芋(藕)、借崽还羊(猪)、借鸡还蛋、借苗还果(籽)、借棚还菜等借还模式,由经营主体牵头,提供配套服务、产品回收、偿还成本,先借后还、共赢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旬阳,增收成为检验产业发展的唯一标准,让农民有钱赚才是根本的根本。旬阳县通过股金、租金、薪金、利金、现金等五个增收支点作为“保底”确保农民能挣钱——2018年实现9778户33200人通过产业脱贫。2018年农业总产值预计达27亿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