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 > 解读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陕北高原的沿黄河地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自古就是红枣优生区和主产区,有些地方种植红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红枣的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

  然而,谁能想到,曾经香了市场、甜了百姓的陕北红枣,如今却出现了连年滞销的局面,挂满枝头的红枣无人采摘,掉落满地的红枣无人收购。

  面对已融入青山绿水风景里的几百万亩大红枣,陕北群众只剩下“望枣兴叹”的感慨……

  10月间,正是红枣采摘季,记者专程到榆林市的清涧、吴堡、佳县等黄河沿岸红枣主产县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走在陕北黄河沿岸的红枣主产区,近300万亩枣树枝繁叶茂,颗颗红枣似珍珠般挂满枝头。信步走进路边枣园,成熟的枣儿落满了园子,满眼田园风光,一派丰收景象。

  然而,正值采摘时节的枣园里却空无一人……

  陕北红枣遭遇“市场寒冬”

  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在陕北红枣栽植的历史上,是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村里有一棵“枣树王”,据专家考证已有1300多年树龄,仅树干周长就超过3米,两个成年人也抱不拢,至今每年仍产红枣近百公斤,被誉为枣树中的“活化石”。在“枣树王”周围,还有百余棵生长了近千年的古枣树,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古枣园。园中的石牌坊上刻着“枣源”二字,足见栽植历史的悠久和对陕北红枣栽植的影响。

  据介绍,佳县的枣林面积超过82万亩,因为红枣市场走低的原因,这个曾经的“红枣大县”,如今在默默地等待着市场的转暖。

  清涧县素有“中国枣乡”之称,全县最为出名的当属玉家河镇舍峪里村的红枣。上世纪90年代,这个当时不足百余户村民的小山村,因所产红枣品质好,产品远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曾创下红枣年销售额数百万元的纪录。然而,当记者慕名来到舍峪里村采访时,感受的却是红枣滞销所带来的阵阵“寒意”。

  村民韦小平家栽了20多亩枣树,他告诉记者,过去舍峪里村的红枣不愁销路,每年采摘季节,就有客商上门订购。当时,每公斤收购价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他家每年的纯收入都在四五万元。可近几年,秋季出现连续降雨天气,成堆的红枣烂在地里,让收获成了泡影。去年,好不容易盼来个丰产年,却又遇到红枣价格大跌,一公斤红枣只能卖到几角钱,有的村民去年的红枣到现在还没卖出去,干脆拿去喂了牲口。如今,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根本无力照管枣树,不少枣园被撂荒,让人看着就心疼。

  地处黄河沿岸的吴堡县,也是陕北红枣主要种植区之一,虽然全县现有枣林面积只有16.6万亩,但占用土地比例却远高于其他地区。在樊家畔、下山畔、辛舍窠和刘家沟等产枣大村,群众红枣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是当地产业脱贫的主要支柱。然而,卖枣难的问题同样困扰着这里的人们。

  “枣贱伤农”带来产业萎缩

  穿行在陕北黄河沿岸的枣林间,记者感受最为强烈的是,由于陕北红枣市场的萎缩下滑,“枣贱伤农”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在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办刘家沟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启应指着对面山坡上一片枣树林对记者说:“那片枣树林叶子明显发黄稀疏,就是没人管护的缘故。这几年,村里的红枣卖不出去,没有人愿意再往枣树上投资、投劳了……”据刘启应回忆,前些年红枣市场红火的时候,吴堡县的红枣加工企业达280多家,每到收获季节,各村道路上都是拉运红枣的大货车,各路客商整天在村里忙着收购红枣。可近几年,陕北红枣连续遭灾,加之外地红枣趁机抢占市场,吴堡红枣失去了市场主导地位。村里栽植的800多亩红枣,连续几年都卖不上价,村民一算账都在亏本,干脆就让红枣烂在地里。许多村子都跟他们村一样,由于没人投劳管护,枣树长势一年不如一年,红枣品质就更无从谈起了。

  面对陕北红枣产业出现的问题,清涧县林业局局长李云海忧心忡忡。据他介绍,清涧县是全国重点产枣县之一,上世纪90年代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红枣之乡”,全县红枣种植面积近90万亩,正常年景产量在20万吨以上,是全省名副其实的红枣种植大县。然而,自2011年起,当地连续5年在红枣成熟期出现连阴雨天气,让大量成熟红枣出现裂果、霉变等情况,导致全县红枣产量锐减,甚至出现大面积绝收现象,加之市场价格一直走低,严重伤害了枣农种植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收益连年下滑,大量农民放弃经管枣树而外出务工,全县已有30%左右的枣林被撂荒,对红枣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沿黄观光路带来新契机

  今年8月28日,贯穿陕北、关中黄河沿岸多地、全程800多公里的沿黄观光路建成通车,不仅让我省黄河沿岸地区旅游产业步入了快车道,也让陕北红枣产业迎来了可贵的发展契机。

  今年国庆假期,地处沿黄观光路边的佳县木头峪镇王宁山村格外热闹,刚刚开园的有机红枣采摘园里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村民自酿的红枣酒也成了游客眼中的“稀罕货”……

  面对这难得的热闹场面,村上的第一书记杜军锋高兴得合不拢嘴。据他介绍,王宁山村现已发展了4000多亩“佳县油枣”,全部按照“提质增效”工作计划实施了改造工程,先是由财政补贴进行“降高塑形”技术改造,然后严格按照绿色有机作物栽植管理,枣树生长用的是有机肥,防病虫害用的是生物农药。短短一年多时间,王宁山村的枣林成了“有机枣园”,平均亩产量增加了一倍多,优果率从以往不足30%一下子增加到70%以上,红枣口感也大大优于原来,深受游客的喜爱。去年10月,村民集体注册成立了润宝枣业专业合作社,不仅把全村90多户贫困群众变成了股东,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问题,让村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展有机红枣产业。今年年初,村党支部又带动村民酿制红枣酒,注册了“佳州红”红枣酒商标,近期又注册成立了佳县金龙养猪合作社,计划利用酒糟喂猪发展养殖业,把养殖场的肥料用于有机红枣栽植,使红枣产业走上绿色循环的发展道路。

  记者还了解到,自去年开始,佳县就开始思考沿黄观光路通车后对红枣产业的带动问题,决心让红枣产业重新火起来。县林业局副局长杜军锋是县里的红枣专家,他就是在这时来到王宁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一到村里,杜军锋就带领群众沿黄河岸打造有机红枣示范基地,以带动全县优质有机红枣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目前,佳县已在沿黄一带全面推广实施红枣“提质增效”计划,以有机红枣重塑陕北红枣形象。

  已做了20多年红枣生意的佳县走鸿运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云对记者说,经过数年的市场检验,陕北有机红枣价格便宜、口感香甜、营养价值高的特点正在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他们公司去年收购的有机红枣早已销售一空,尤其是当地的制干红枣产品,深受南方市场的欢迎。他认为,陕北红枣的“春天”就要来了。

  然而,记者深知,已深陷“寒冬”的陕北红枣,要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科技的有效引领、社会资金的积极介入,更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使其迈上现代农业的长效发展之路。

  冬天已经来了,收获的秋天渐渐远去,而陕北高原那漫山遍野的枣树上,一颗颗红枣仍孤寂地挂在已落光了叶子的树上……

  但愿,明年的冬天,陕北的枣树上不再有遗留的红枣!

责任编辑: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