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分享


 

店塔是神木大地上的神奇之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4800年前,寨峁先民就在这里刀耕火种,带来人间烟火,开拓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2000多年前,西汉人在这里使用彩绘雁鱼灯,创造性的把环保理念融入其中,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一束亮光;战国秦长城与明长城,双城交错,点缀群山,雄风犹存。这里还是名扬华夏的“杨家将”老营盘,抗辽英雄杨业的故乡。

时至今日,“店塔”之名在神木区域家喻户晓。但追根溯源,所谓“店”从何来,竟要追溯到百年以前。本期《店塔镇记》栏目,为大家讲述店塔之“店”的故事。

 

清代,店塔镇域分属永兴堡口外、县城东路三塘口外、县城东中路口外的牌甲(俗称草牌)。当时全国的驿站在政治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发展已经非常专业,分为“邮亭”和“传舍”,有一县一驿,也有一县多驿,全国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就已经达到了7万多人,驿站加起来也有2000多处。

 

曾经河滩小路所在的区域

如今修成了宽敞的大路

在当时全国驿站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正遇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走西口的人们成群结队,途经神木前往内蒙地区谋生。而窟野河东岸地势平坦,自古晋、陕、蒙交汇处的“河南滩”(黄羊城畔村腹河由东向西汇入窟野河,故名“河南滩”)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客需在此驻足。每到此处,行人会停下休息一晚,补充体力、食物和饮水,然后第二天继续赶路,等出了长城,就到了人们常说的“口外”之地。

 

图中老人:连起世(连全大儿子,生于店塔黄羊城畔,年轻时同父经商,生意逐渐日衰后务农。)

黄羊城畔村原老居户为倪、连、杨三大姓,倪、杨两姓居民迁居此地较为久远。时黄羊城畔的村民连全目睹南来北往途径此地的人员逐年增加,便生出了开设类似驿站这种机构的想法。

于是,连全下了山在位于黄羊城川与窟野河交汇处的“河南滩”塔地上开办了小旅店(车马大店)。随后几年,又相继开办了粉坊和缸坊(酒坊),酿酒开店,生意兴隆。因地近窟野河畔,陕北方言将河边坂平之地称为“塔”,一直到1933年,小村庄得名“店塔”。

 

 

店房被拆除后,新建的石窑洞

在神木民间,一直流传着关于此“店”的说法。所谓一店,便是20公里,按照当时人们的脚程来算,一早从神木城区出发,走到日落时分差不多20公里,刚好是到店塔的距离。类似绥德关于“铺”的解释,有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正是人们行路的路程计算单位,也是人们中途休息和补给的重要场所。


 

左一:连戊申(连起世儿子)

人们在店房打一站,随后出发前往下一个节点,由此也可猜想店塔往北的“石窑店”也是由此得名,虽细说起来无从考究,但或许也于此相关。

在物质条件匮乏的过去,从神木到大柳塔可走河滩大路,路过店塔能遇一“店房”算是幸事。

窟野河川直南直北,连全所经营的店房设立在交通要道。而今远远望去,一整排崭新的窑洞屹立于旷野之上。民间流传着“行路难,望见店房吾心安”的俗语,便充分体现了店房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从店房旧址拆除下的房梁和椽木

店房有20间土坯房,由土、泥建筑而成,房顶以柳梢盖顶,房梁为松树枝干,椽木由柳柱搭建,房屋没有围墙,房前十米处有一石头砌成的大井。大井供缸坊、粉坊、人畜饮用,店房东北侧还建有一座水磨。

来往人员有的独来独往、有的拖家带口,在此“打尖儿”住店,店房可以像旅社一样提供食宿,还能进行紧密又集中的商品贸易活动。

那时黄羊城畔南山上皆为柏山(柏树山),且当地木匠众多,人们便将柏树加工成各式各样品质上佳的木制品,以此作为货品,并带一部分当地特产的豆类、小米等,奔着河套地区粮食多的目的,从神木出发拿着木制品及一些杂粮特产去内蒙换麦子的人们也是不计其数。

 

“河南滩”地里盛产高粱、玉米、大豆、土豆,水量充沛的年份还可栽育水稻。于是,聪明又勤劳的连家人开始用高粱酿酒,用土豆做粉。

店房经营期间,住店、打酒、开展一些小商品交易的人络绎不绝。


粉坊旧址(位于酒坊北50米处的民院里)

行人、商户不仅要住店,有条件的临走时还要带一些粉条、装几斤酒。酒坊藏有十二口大窖,一米宽两米长,沉之以瓮,酒香四溢,人们为此酒取名“真本”酒。而高粱酒中,也最属“腰窝酒”窖香浓郁。

店房、酒坊和粉坊生意好到喂食牲畜的石槽都包了浆,槽口槽边都被磨得精光,可想而知过路人之多。

类似于现在的高速服务区,店房作为交通枢纽中极为重要的一站,集住宿、餐食、旅店、交易等功能于一身。

路客们在此准备吃食饮水、传递信件,大大提升了店房的信息流通速度和广度,在人与人之间无形加强了有效又紧密的联系。不仅如此,店房还是情报中转站、消息扩散站,起到了一定的通信作用,在当时达到了很先进的水准。


枕头窑(黄羊城畔山上的连氏故居)

连全公出生于永兴乡连庄村,后移居黄羊城畔,一生半商半农,置院落四座,即:黄羊城畔一院,河南滩(店塔)三院。川下的店房日益成熟和稳定后,连全在黄羊城畔依山构造,挖凿土窑,筑“枕头窑”一孔。

 

“枕头窑”以石料构筑的窑居和夯土版筑的抬梁结构为主要的建筑形式。石窑洞利用当地的石材,碹拱而成,以洞穴式的碹拱洞口门窗的建筑形式设计,现完整留存。


右一:连留治(连戊申大儿子)

到后来,连氏族人部分由永兴乡连庄则村山上出发下川,加入到店房、粉坊和酒坊的经营中。随着客人逐年增多,慢慢地在几十年间,连家人将店房、粉坊和酒坊做成了区域内初具规模的家族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店塔村属永兴人民公社草垛山生产大队管辖,生产大队仍然在此开设有五六间土坯房的小旅店。1949年前,店房由国家收回,归到集体。

随后几年,过路人逐渐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起初的黄土炕也逐渐由水泥层包裹整齐。店坊周围停满木头车,散客在此过夜,住一晚只需几毛钱。

 

到1952年,店房的菜园子里就已经开始栽植各式各样的蔬菜,饮食结构也慢慢开始发生转变。


1976年,草垛山生产大队正式更名为店塔大队。因贫困向外谋生和走西口的人依旧源源不断来此过路,从山西、府谷、神木城南、城西地区来此赶集和北上内蒙河套地区谋生的人也越来越多,店房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黄羊城畔村倪姓和杨姓居民早于连姓定居于此。起初河南滩除去连家经营车马大店外,再别无人家。改革开放后,为了农耕、生活方便,黄羊城畔山上的居民就已经全部下山,安家于黄羊城川小河南北两岸,就连很多过路人也在这里安家。从杨家城下山的杨家也开始移居店塔定居,在河川安家立业,逐渐在这里扎根散叶。

1984年,店塔乡设立,即以此地名为乡名。1990年由乡改设为镇,镇名未变,一直沿用。


店房旧址院外的水井

1994年,连家人拆除了店房所有的房屋,修建了2孔石窑洞和4间盖板砖房,同时修起砖墙,围之以院。同年8月在院外修一新水井。随后,距离店房100米左右的粉坊和酒坊也相继歇业。

曾经,店房所在必经之路、交通要道,是行者之途中休整的绝佳避处。三坊名噪一时,从此连家人及当地其他姓氏勤劳的店塔人开始了“依山而生,傍川而居”的转变。

店塔,杨业从这里出发,铸就“杨家将”千古荣光;煤田开发者在这里创业,推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转型发展;神府煤炭从这里输出,为世界源源不断提供光明与热力。


如今,店房拆除后新建的房屋内,依旧居住着连氏后人。左起:高海涛、周巧则、连水霞

过去,连氏一族因“店”缘起,造就了“店塔”之美名。连氏后人从店塔出发,在此扎根、开枝、散叶,到如今如群星璀璨、洒满人间,为店塔乃至世界贡献力量。

而店塔也在千年风霜中,不断展现出“店”之风范。“店”从高山大河、五湖四海中来;在山川秀美中,传承忠勇爱国的精神;在万山磅礴间,迸发敢于胜利的气魄。

繁华新城、一体发展,店塔快速发展建设的历程,正是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缩影。店塔宜居宜业,无不展现着进取、开拓、宽容的重镇“店”质。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