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科技 >
分享

  杨凌农高会第二届国际种业成果展上展示的玉米新品种。

  西部新农人网讯;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收获的玉米往哪放?

  这三个令人费劲头疼的问题,如今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看来,都有了迎刃而解的可行办法。

  前不久,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最新的一次测产实验中,由薛吉全带领的团队选育出的玉米籽粒机收品种获得了专家认可,也经受住了现实检验——玉米实现了籽粒直收,且亩产超过1000公斤。收获玉米可以像收获小麦一样容易了。

  这几日,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打进来,向薛吉全咨询机收玉米的相关情况。第24届农高会上,薛吉全团队选育出的品种更是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展馆内的主推产品进行展示,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从传统的手工种植人工收获,到机械带棒收获,再到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薛吉全认为,我国玉米生产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技术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品种选育、机械播种、机械收获、种植模式、配套产业能力(籽粒烘干塔和钢板仓)等玉米产业链的众多环节,他们所做的正是按照玉米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这也是杨凌农业科技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而这一切源于一次考察之旅。2010年,一次美国的业务考察之行,让薛吉全对美国的玉米全程机械化印象深刻。回来之后,便决定进行玉米生产变革,并提出“一机”(机械化)“两改”(改良土品种、土壤)“一保障”(草、虫、病防治)的玉米发展战略。而选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的玉米品种是实现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的关键。

  为此,薛吉全带领团队成员,调整育种目标,以生产需求和市场导向为依据,制定了以生育期换水分、用密度争产量的技术路线,选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通过多次技术创新,选育出的陕单636等系列玉米品种——植株低而密集,主秆细而坚韧,穗子小而紧实,结穗位置保持一致,籽粒破碎率和籽粒含水量明显降低,远优于国家机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

  为了加快玉米品种选育,在选育方式上,薛吉全团队也改变了传统“小作坊式”的育种模式,实行开放式育种,并与国内30多家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开展9轮多点联合改良,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改良的新途径。

  适合的品种选出来了,但实现玉米生产方式的变革,除了品种,种植方式、播种、施肥、除草、农药和机械配型等等,都需要变革,新时代玉米生产不仅仅是简单品种更换、拖拉机进田间,而是生产全过程的整体变革。

  就这样,从“一颗良种”到“整体方案”,薛吉全团队通过缓释肥替代传统化肥、用降解地膜取代普通地膜,探索不同种植规模下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模式。2017年他们团队与陕西省农业部门协作,在陕西省3个生态区,建立了10个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百亩示范田,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

  在杨凌,像薛吉全这样的农科专家有很多,他们不断探索,努力钻研,并由传统的输出“一颗良种”向供给“多套方案”转变,通过一项项集成技术研究,推动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让农业“顶天立地”,也让“杨凌符号”在更多领域、更多区域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