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访谈 >
分享

  西部新农人网讯;清晨5点,天刚刚放亮,山坡上,一个身影正穿梭于田间地头,男子虽汗流浃背,却十分卖力。经打听,他叫张德全,48岁,安康市石泉县后柳镇汉阴沟村3组人,先天性聋哑人;母亲李应春,74岁,2014年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但母子俩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昼出耕耘,靠养殖、种植基本实现了脱贫,稍有结余,乐助乡邻,被赞最美村民。

  站在路边观察许久后,张德全见有人来访,便嘻嘻嘻......笑个不停,一会儿指着地里的庄稼、一会儿指着身后正在吃草的牛儿,不停地比划。但由于沟通不畅,我们只能靠揣测去理解他传递的信息。沿着他的手势,我们放眼望去,一大片绿油油的庄稼整齐列队,管理规范,长势良好,格外喜人,大家纷纷为他竖起大拇指,点赞!

  交谈稍许,已到晌午时间。于是,他抬头望了望天空,扛起锄头,牵着牛儿,示意我们跟着他走,回家吃饭。沿着山坡行走约10几分钟,一排整齐刷白的土墙房突然跃入眼帘,干净利落,鸡鸣四起。“今年,我们养了7张蚕,实现收入1.3万元......”稍坐后,李应春乐呵呵向我们介绍说。“除此以外,他们还养了30只鸡、1头牛、2头猪,种植水稻3亩、玉米10亩。在村上,算得上养蚕大户了”镇干部张秋林说。

  “由于张德全是先天性聋哑人,母亲又七旬高龄。几年前,家庭收入不稳定,不仅十分贫困,而且生活也很困难,入不敷出的窘境时常困惑着他们。为早日摆脱贫困,张德全和母亲在镇村帮扶下,直面困难,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双手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致富路......”村支书郑生斌说。

  没有本钱、没有技术、没有帮扶、没有目标,脱贫致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但“上天为人关上一扇门,便会为他打开一扇门。”镇村了解实情后,决定对其一对一帮扶,由村支书郑生斌具体负责,根据本地蚕桑发展规划,帮扶其从养蚕入手,年养蚕7张,实现收入过万。

  致富之门打开了,但由于自己聋哑,与人沟通、交流不便,母亲年龄又大,缺乏帮手和劳力,持久发展再次成为张德全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于是,张德全根据自家特点,决定再养30只鸡、1头牛、2头猪,种植水稻3亩、玉米10亩,既可以解决吃肉、用钱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一举两得。

  为了把“事业”发展好,张德全与母亲明确分工。母亲李应春负责在家喂鸡、喂猪、做饭。张德全负责庄稼播种、管理、收割、放牛、割猪草及采桑叶等,即使经常忙碌到深夜,他却从不叫苦叫累。慢慢地,随着家里条件的改善,粮食多了、钱也有了,全家人不再为吃喝、用钱发愁了,而且还略有结余。

  如今,李妈妈似乎越来越年轻了,额头上的皱纹不仅少了许多,而且精神气十足。当谈起脱贫想法时,张德全站在旁边叽哩哇啦的用手比划个不停,似乎想急切的表达些什么。“我们不想戴上贫困户的帽子,我们有手有脚,有劳力,努力一点儿、辛苦一点儿没啥,重要的是一家人开心、幸福、健康就好”李应春补充道。

  谈及未来,李妈妈说:“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镇村帮我们脱贫致富了、有钱用了、生活不愁了,我们不能忘本,一定要学会感恩。在家里经济、劳力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还会携手帮助他人,让乡邻也早日摆脱贫困。”

责任编辑: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