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分享

  关注数字经济时代的抗疫之战

  编者按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民众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也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数字技术及其应用“大放异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仅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同时也进一步加速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李燕:“以疫为机”,数字经济迎来快速发展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李燕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持续发展,体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成为抗击疫情的“新式武器”,而且保障了人们疫情期间正常的生活需求,还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与此同时,疫情也在倒逼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加快重塑经济新模式。中国国济时报记者近日以疫情下的数字经济为主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二级巡视员、研究员李燕。

  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中“大放异彩”

  中国经济时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应用到了此次疫情防控中,请谈一下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李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比如,大数据技术从实时病例数据采集、自动监测分析、病患移动轨迹追踪,建立个体关系图谱、进行传播路径精准定位等多个方面为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又如,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为病毒基因测序、病例诊断、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新工具、新方法。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上线的自动化全基因监测分析平台,利用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算法,首次将原本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在提高分析速度的同时也增强了监测的精准性。人工智能辅助阅片系统在大规模病例筛查、辅助诊断方面也发挥了作用。再如,智能红外成像体温筛查仪、智能护理机器人、送药服务机器人、消毒清洁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在多场景部署应用,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新“尖兵”。还有,5G、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平台全面支撑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线上办公、视频会议、重点物资调配和服务保障,在辅助科学防疫、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得到了有效应用。这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现出我国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

  中国经济时报:未来如何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防止发生类似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李燕:近年来,SARS、H1N1流感、埃博拉病毒等大规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一些短板。需要更好地应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健全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一方面,需要构建统一的公共卫生大数据防疫体系。加强医疗卫生系统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促进传染病例基础数据自动化采集和信息直报,加强重要信息系统的数据互联互通,为疫情监测、分析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统一指挥调度平台。整合汇聚各方面数据和资源,加强疫情期间全国性医疗救护、防疫物资等的统一调度,有效指导医疗物资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大智能技术和装备在公共医疗和卫生系统中的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医疗发展,利用AI、大数据为辅助医疗诊断提供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以5G为基础的远程医疗、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服务。促进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医院智能导诊、巡检、消毒、配送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效率,尽可能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

  疫情倒逼制造业加速智能化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蔓延,制造业企业承压,对其有何影响?

    李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当今制造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趋势。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使得生产系统的效率、智能化柔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催生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在线运维等一系列制造和服务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毫无疑问,智能制造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一场影响深远的效率变革、质量变革、服务变革,促进更多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这对解决当前制造业综合成本上升、多数面临产能过剩、质量效益不佳等矛盾和问题意义重大。此次疫情蔓延,给我国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较大压力,同时统筹疫情防控和人员复工也面临较大挑战,此时我们看到,前期一些经历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智能工厂,在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疫方面,凸显出较大优势。

  中国经济时报:制造业企业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通往无人化、智能化的道路?

    李燕:建议我国制造企业从实际出发,结合所在行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水平,稳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对于数字化基础好、具备条件的领先企业,朝着工业4.0和智能化工厂的方向,推进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集成重构,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互联,探索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以及协同化制造等创新模式。对于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讲,可先从生产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入手,加大一些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部署应用,逐步推动业务系统“上云”,对接龙头企业或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精益管理和服务水平。

  数字技术助力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倒逼数字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重塑经济新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李燕:2003年暴发的SARS疫情让中国互联网经济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时隔17年后,我国数字经济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早已向线上迁移。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百姓生活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也与当前网上购物、在线教育、网络视频等数字经济消费发展成熟密不可分。可以发现,传统线下消费因疫情冲击导致的减少,很大一部分通过在线学习、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络视频等线上方式实现了结构性替代。波士顿公司发布的咨询报告,以春节期间部分饮料品牌销量举例,商超渠道销售减少20%、传统小店下降50%;而一般电商增长50%、O2O到家平台则增长超过2倍。预计疫情过后,将进一步加速我国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除了电子商务和线上服务的持续加速发展,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有望进一步提速,基于5G的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将更为普及。

  中国经济时报:疫情结束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做好经济发展工作?

    李燕: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在重要物资调度、居民生活保障、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小作用,有效缓解了疫情冲击,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防疫增效。数字经济通过对传统线下消费的替代效应,为减轻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和影响贡献了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经济的韧性。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规模体量和市场空间优势,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全国有11个省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万亿元,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疫情结束后,要继续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一是加强先进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部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和信息普遍服务。二是推动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的广泛渗透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无人驾驶、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家居等智能经济应用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大数据、网络安全、平台经济等相关立法,加强数据资源的确权、开放、流通、保护和使用,规范发展平台相关主体,为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保驾护航。

  助力疫情防控  “无人配送”普及仍需时日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疫情的防控催生了“无接触配送”“无人经济”消费场景的需求。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在环境复杂的疫区还是其他地区,无人状态成为最安全的状态,一系列无人化设施也开始被寄予厚望。

  特别是随着各省区市的防疫管控升级,越来越多小区开始封闭式管理,人员进出也进行了严格限制,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卡在了社区的最后100米。

  为此,1月26日美团外卖率先在全国推出“无接触配送”服务,改变此前“手传手”的送餐模式,避免面对面接触,降低风险,保障用户和骑手在送餐环节的安全。短时间内,“无接触配送”就已经被广泛认可,成为用户“喜闻乐见”的配送方式。目前,京东、便利蜂、盒马、天猫、饿了么等众多企业都采取了“无接触配送”的方式。

  从美团外卖2月12日公布的《无接触配送报告》来看,平台采用“无接触配送”的订单占到了整体单量的80%以上,每单外卖都使用“无接触配送”服务的用户占到66%。

  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认为,当前的外卖和电商早已是成熟的商业模式,疫情下人们的隔离则有望推动线下配送模式的变革。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无人配送还处于探索性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特定场景的“无人化”服务得以大热,在“无接触配送”成为人们生活中较为迫切需求的同时,也使得以人工智能为主力的“无人经济”创新速度再加速。

  工信部此前向人工智能相关学(协)会、联盟、企事业单位发出倡议: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以及AI独角兽纷纷展开“抗疫”行动,围绕防疫控疫场景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无人配送机器人就在抗击疫情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6日,京东机器人小车从武汉京东物流仁和站出发,用时数分钟把货物送到了疫情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门口,顾客输入提货码提取货物,完成了武汉首单配送;2月12日,一架顺丰无人机携3.3公斤的医疗防疫物资降落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也完成了武汉的首次配送。在火神山医院交付当日(2月2日),由湖北中百仓储和阿里巴巴旗下淘鲜达团队合力搭建的无人超市也被赋予新的使命。

  同传统物流配送相比,无人配送除了能免去疫情期间的人与人直接接触外,还有配送业务时效性增强、增进用户体验两方面优势。然而,相对简单地把商品放到指定位置的“无接触配送”来说,科技含量较高的“无人配送”并未在全国大规模推出,“无人配送”大面积应用还需时日。

  业内人士认为,在无人机、无人驾驶等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大规模应用落地时,也需要在资本层面、法律政策层面、基础设施的系统支持层面做到配套发展,才有机会迎来大规模商业化的应用。

  “宅经济”站上风口

  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宅家防疫”带火了“宅经济”。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改变了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为减少出门,线上购物需求激增,生鲜配送、线上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新型“宅经济”增长迅速。

  “云医疗”“云教育”“云办公”迎来新机遇

  家住山西太原的冯瑜,连续几日流鼻涕,嗓子发痒咳嗽,体温正常。在当前疫情的特殊时期,她有些紧张,去医院又担心被传染,就在微医“线上问诊”把自己的症状在线发给了医生。在线医生给的答复是:“普通感冒,建议继续在家观察,多饮水,多通风,外出要戴口罩。”

  冯瑜告诉记者,及时得到了免费的诊断意见,让她感到了安心。疫情之下,线上问诊能避免患者拥挤医院造成更多传染,以后也会考虑在线问诊。

  据记者了解,疫情之下,在线问诊人数激增,各大医疗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线上医疗进行得热火朝天。腾讯健康、平安好医生、丁香医生等平台也都开通了在线义诊。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线问诊在疫情期间优势与贡献明显,“避免交叉感染,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到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身上”。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130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63%,2022年将达到345亿元。远程医疗市场前景广阔。

  “因为疫情,学校推迟开学,我儿子开始在网上学习。”家住北京房山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上网课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教育资源,享受到更多优秀教师的课程。

  受疫情影响,“停课不停学”使得在线教育趋于火爆,新东方、好未来、作业帮、猿辅导等众多在线教育机构宣布提供免费直播课程,极大激发了线上学习需求,在线教育迎来发展机遇。

  目前,疫情仍在延续,对于复工的公司而言,远程协同办公变成了“刚需”。公开数据显示,2月3日,春节返工第一天,阿里旗下在线办公平台钉钉数据显示,全国有上千万家企业、近2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

  东兴证券表示,在在线办公领域,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传播,开工同时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多企业启动员工在家办公模式,这使得远程办公市场开始升温。远程办公是未来企业管理、公司办公模式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疫情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向“线上化”方向靠拢,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实现办公、学习以及购物。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宅家经济”抑或是下一个行业风口。

  “云买菜”“云购物”等成趋势

  疫情期间,出门不便,“云买菜”“云购物”成为“热词”,其中又以生鲜类商品最为紧俏。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假期以来,粮油、方便速食、调味白醋等民生商品需求增长明显。京东生鲜、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等订单暴涨。苏宁易购、永辉超市等新零售企业也在加大马力抢夺市场份额。

  “现在疫情特殊时期,减少外出,降低传染风险,线上买菜就是‘及时雨’。通过手机下单,即可配送到小区门口。现在一些菜必须抢,要是下单晚了,菜就抢光了。”北京房山的王女士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买菜经验。王女士还帮自己的父母、公婆从线上买菜。“老人们岁数大了,以前根本没接触过线上买菜,都把逛菜市场当成每天的功课,现在出不了门,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消费模式。”

  足不出户,但人们的购物欲望并不会因此降低,为了顺应这一趋势,线下商场及购物中心开始将目光投向线上购物,尝试开启直播卖货。以往过年,大家都会去商场边试穿边购买,而现在是“云购物”。通过直播,360°展示衣服细节,还可以让模特试穿,观看各个角度的试穿效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曾表示,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新经济形态已成为中国民众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例如网购已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20%以上,这为化解疫情冲击提供了缓冲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疫情不会改变商业的本质,但会加速原本已经存在的商业进程。危机即转机,也是促使行业加速升级的契机。

责任编辑:张伟